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比较临时气囊漂浮电极不同静脉心脏起搏途径的植入及起搏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80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股静脉)、B组(右锁骨下静脉)、C组(左锁骨下静脉)、D组(右颈内静脉)各20例,各组应用相应的静脉穿刺途径植入临时气囊漂浮电极进行右心室起搏,对4组患者静脉穿刺成功时间、电极植入至成功起搏时间、电极植入深度、成功率、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B组、C组静脉穿刺时间无显著性差异,D组穿刺时间最短;②B组、C组、D组电极植入至成功起搏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③A组起搏电极植入深度最深,为(63.11±2.33)cm(P<0.05),B组、C组、D组电极植入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④A组成功率最高(100%),B组、C组、D组各有1例换用其他途径。各组比较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4种临时气囊漂浮电极静脉心脏起搏途径均安全有效,但右侧颈内静脉途径电极植入时间短,起搏迅速,并发症少,更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支架释放压力与冠脉出现无复流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行PCI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支架释放压力的大小分为2组,常规压力组,支架释放压力〈1 823.4kPa(18atm),共54人;高压力组,支架释放压力≥1 823.4kPa(18atm),共49人。对其支架释放后的即刻血流进行TIMI分级,评价支架释放压力与无复流的相关性。结果高压力组患者较常规压力组患者冠状动脉出现无复流的现象明显增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择期PCI术,较高压力释放支架出现无复流现象高于常规压力。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频域指标与Lorenz散点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人院后10—14天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率变异的时域指标、频域指标与Lorenz散点图指标等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散点图矢量长度指数VII与时域指标SDNNSDANN正相关(r=0.99,P<0.001和r=0.71,P<0.001)。散点图矢量角度指数VAI与时域指标rMSSD PNN50正相关(r=78 P<0.001)。另外,散点图矢量长度指标VLI与频域分析指标总功谱TP、极低频VLF正相关(r=0.81 P<0.001.r=0.70 P<0.001),而散点图矢量宽度指标VAI与频域分析的高频成份HF、超高频成份UHF正相关(r=0.66 P<0.001和r=0.76 P<0.001)。结论:散点图矢量长度指数VLI与时域分析的慢频率变化(SDNN SDANN)及频域分析的总高频TP、极低频成份VLF正相关。散点图矢量角度指数VAI与时域分析的快频率变化(rMSSD PNN50)及频域分析的高频HF、超高频成份UHF正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脂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 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 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 min后,再灌注10 s,再缺血10 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 min;假手术组不收紧结扎线.再灌注结束后自右颈动脉分别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用伊文氏兰-红四氮唑(TTC)染色和TUNEL法分别检测再灌注心肌坏死和凋亡程度.结果 再灌注结束后,肌酸激酶活性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为(734.86±25.48)U/L和(967.64±28.16)U/L,高于假手术组的(274.28±16.94)U/L,(P<0.05),缺血后处理组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缺血区与左心室面积比值与缺血再灌注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心肌坏死区与缺血区比值为(24.8±6.7)%,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的(38.2±7.1)%(P<0.05);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缺血后处理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12.7±2.8)%,低于缺血再灌注组的(20.9±3.7)%(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减轻高血脂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B组(4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厄贝沙坦。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结果 B组左房内径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B组优于A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提高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率,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并能有效降低血中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36.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我国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呈增长态势,并居高不下[1].其中,冠心病是中国成人心血管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在冠心病死亡人群中,绝大多数病例既往有冠心病史.但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的大规模、多中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临床试验相继证实了他汀类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在减少冠心病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改善预后中的作用.为什么冠心病患者仍存在居高不下的死亡事件呢?随后的实验研究发现,上述研究的成果与临床实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临床实际应用的不足.为此,本文拟通过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加强医护人员的认识,促进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最终促进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的应用和落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38.
张芳  尹博英  杨瑛  王占启  李晓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64-165,16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确诊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58例。根据是否应用阿托伐他汀将其分为对照组(n=32)和阿托伐他汀组(n=26),观察15d。比较两组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分析及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呼吸困难、胸痛、心悸、颈静脉怒张、P2亢进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右心功能不全、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d阿托伐他汀组死亡率及转ICU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预后,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9.
冠状动脉造影检出心肌桥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提高心肌桥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的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t999年9月至200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731名病人.方法(1)左冠状动脉造影用右前斜位、右前斜+头位、右前斜+足位、左前斜+足位、左前斜+头位,必要时加用后前+头位.右冠状动脉造影用左前斜、右前斜位;(2)至少二位有经验者同时观察;(3)对LAD近段固定性狭窄者植入支架后再造影观察;(4)对可疑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再造影.结果731例病人中检出心肌桥67例,检出率为9.17%,显著高于文献报道的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的检出率.心肌桥均位于前降支.有16例病人(23.9%)在壁冠状动脉近段有固定性的狭窄,植入支架后复行造影显示了原先不明确的心肌桥.有28例可疑者(41.8%)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200μg后明确显示心肌桥.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中采用多个投照体位,有经验者观察,对LAD近段固定性狭窄病变植入支架后常规复行造影和对可疑者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再造影观察,可以增加对心肌桥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心内科CCU病房2004-07~2008-10收治的270例资料完整的AMI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血清APN水平最高值分为三组,即A组(APN水平≥8.5 mg/L)、B组(APN水平5.5~8.5 mg/L)和C组(APN水平≤5.5 mg/L),比较各组心肌酶、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住院病死率:A组8%(5/66),B组8%(13/161),C组21%(9/43),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梗死面积:C组高于A组和B组(P<0.05).③住院期间死亡27例,存活24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APN水平分别为(6.1±1.2)mg/L和(3.6±1.3)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对AMI后30 d住院期间死亡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PN水平与AMI后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关,30 d住院期间病死率随着血清APN水平降低而升高.结论 血清APN水平可能与AMI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