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8,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min;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再灌注结束后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sICAM含量及心肌MPO活性。结果:①血清CK活性:试验后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的CK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736.28±21.72),(987.62±28.58),(256.34±19.34)U/L,P〈0.01],缺血后处理组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心肌MPO活性: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后处理组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86±0.08)U/G:(1.28±0.26)U/G。P〈0.01]。③血清sICAM含量: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血清的sICAM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后处理组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28±11.69)ng/ml:(76.62土13.45)ng/ml.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损伤、抑制白细胞的粘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高血脂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2只。制备大鼠心肌I/R模型。I/R组:收紧结扎线缺血40 min,放松结扎线再灌注240 min。缺血后处理组:缺血40 min后,再灌注10 s,缺血10 s,连续3个循环,然后再灌注240 min。假手术组:开胸后穿线做套环,但不收紧结扎线。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的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用伊文氏蓝-红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的范围。结果 ①血清CK活性的测定: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I/R组的活性CK的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712.94±20.68)、(946.58±27.43) vs (232.12±18.26)U/L,P<0.05,1 U=16.67 nkat],缺血后处理组明显低于I/R组(P<0.05)。②血清SOD和MDA的含量:缺血后处理组血清SOD 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MDA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心肌梗死范围:再灌注结束后,缺血后处理组和I/R组的心肌缺血区与左室面积的比率无明显差异。缺血后处理组的心肌坏死区与缺血区的比率显著低于I/R组[分别为(25.3±6.6)% vs (39.2±7.1)%,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高血脂大鼠I/R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报告患者,女,33岁。身高161 cm,体质量51kg。主因发作性胸痛4 d,加重2 h于2013年3月20日入院。既往体健。月经史正常,育1子1女,无流产、早产史,无早婚、早育史,无生育大出血史。无理化毒物接触史。家族无高血压、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史。随父母长大,父亲吸烟史30余年,每日10支左右,配偶吸烟史10年,每日20余支,家中吸烟次数少。患者4天来间断胸骨后疼痛,向左肩背部放射,持续10余分钟后缓解,入院2 h前出现持续性胸痛伴汗出,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治疗;B组(40例) 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厄贝沙坦.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结果 B组左房内径及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维持率明显优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hs-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在提高冠心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律转复率,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并能有效降低血中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心律转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50)给予钙拮抗剂和胺碘酮治疗,B组(n=48)给予厄贝沙坦和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素(BNP)变化及房颤转复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B组LAD变小,LVEF升高,房颤转复率和窦性心率维持率明显优于A组(P均<0.05).两组BNP水平均有下降,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在改善心脏功能、提高房颤的转复率和窦性心律维持率方面优于钙拮抗剂联合胺碘酮.  相似文献   
16.
血脂综合指数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脂综合指数 (LCI)对患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指示作用 ,比较LCI与各血脂单项指标的优势。方法 随机选择冠心病和无冠心病 (对照组 )的病例各 190例 ,测定两组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计算LCI并与血脂各单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LCI均数和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冠心病组LCI异常率高于任何单项指标。结论 LCI能够较好地反应血脂异常情况对冠心病的影响 ,其灵敏度高于任何血脂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8例首次AMI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后24~48 h血清APN浓度最高值分为2组:A组32例,APN水平≥8.5 mg/L;B组26例,APN水平<8.5 mg/L。所有入选患者均行PCI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依据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 w、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分析两组患者MBG结果,A、B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I术后1 w UCG检查中A组LVEF高于B组(P<0.05)。术后6个月复查UCG示A组LVEF较术后1 w时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亦有一定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6个月时LVEF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MI伴低APN血症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治疗更年期妇女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更年期妇女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症状基本控制者54例,症状控制率为90.00%,对照组的症状基本控制者46例,症状控制率为76.67%,观察组的症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灵胶囊具有滋阴补血、清热除烦、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的功效,可显著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否改善胺碘酮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转律效果.方法7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ACEI组和非ACEI组,口服胺碘酮0.6g/d,2周,观察转律成功率和转律成功所需的时间.结果ACEI组胺碘酮转律成功率67.6%(23/34),显著高于非ACEI组(42.5%,17/40)(P<0.05);ACEI组转律所用平均时间为9.2 d,显著少于非ACEI组(11.53 d)(P<0.01).结论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胺碘酮转律治疗时,加用ACEI可增加转律成功率,并缩短转律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20.
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因素调查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及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原因。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 2 17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 平均服药依从率为 3 2 71% ,不同年龄间依从性有差别 (P <0 0 0 1) ,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有无家族史等都不是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服药依从性不佳为 67 2 9% ,其中 58 9%的患者不依从是认为疾病治愈 ,18 49%是无服药习惯 ,12 3 3 %归因于药物的副作用。结论 年龄对服药的依从性有影响 ,高血压患者服药不依从的主要原因是自认为疾病治愈和服药的习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