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7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丘脑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丘脑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阿米替林联合加巴喷丁治疗(n=20),对照组单独用卡马西平治疗(n=20),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5%,对照组治愈率为35%,治疗组对丘脑性疼痛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抗抑郁药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丘脑性疼痛的疗效优于单用卡马西平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病变较多。认识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特征,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83.
NGF、BDNF和NT3在AD大鼠海马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NGF、BDNF和NT3在Alzheimer disease(AD)大鼠海马中的分布及其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海马注射Aβ淀粉蛋白的方法建立AD模型。10d后对大鼠进行灌注,取脑,冰冻切片,用NGF、BNDF和NT3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海马恒定视野内NGF、BDNF和NT3的阳性细胞进行记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D组海马中的NGF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显著增多(P〈0.01).且染色增强。BDNF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1).染色强度减弱。而NT3的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BDNF和NT3在AD的海马中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提示NGF、BDNF和NT3在AD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尤其是BDNF阳性细胞的减少可能与AD的神经功能减退有关。  相似文献   
84.
强哭强笑是假性球麻痹的特征性症状,它由于 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所致,通常在内囊部位。作者报告了一例经MRI显示T_2加权像右侧桥脑及大脑脚下份—高信号区,经颈部超声多谱勒证实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严格限于单侧脑干病变所致的强笑。并对强笑的解剖、生理机制进行了回顾分析。强笑症状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突然发生或为对无特殊激刺的反应,不能随意控制并有强烈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和情绪缺乏一致性;发作时缺乏情绪的相应变化。强哭可能突然变为强笑,所以可能难以区别,应与起源于精神病的不适当情绪不稳定及发笑性癫痫发作相区别。先驱性“疯笑”为一仅持续几分或几小时的单一性发作在脑血管意外之前出现,其发病机理似乎和强笑重叠。  相似文献   
85.
抗脑衰胶囊治疗46例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跃  朱榆红 《云南医药》1998,19(3):200-200
抗脑衰胶囊治疗46例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谈跃朱榆红殷梅严勇李燕我科应用唐山市龙山药业生产的抗脑衰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46例,初步观察认为该药对大脑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6例血管性痴呆均为缺血性脑梗塞所...  相似文献   
86.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最常见的迟发性神经后遗症是帕金森综合征(PS),其预后不良,用多巴胺治疗无效.作者之一于1987年曾报告用溴隐亭治疗有效,故又在比利时和法国的两家医院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尽管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治疗效果,治疗学上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就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有关进展及发展的方向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8.
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诸多方法中,溶栓治疗仍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自采用静脉,动脉途径给药,使用溶栓剂,到超选择性动脉内使用溶栓剂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显示了确切的临床疗效,本文就溶栓治疗的现状,进展,影响临床疗效的诸因素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42例GBS患者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针极肌电图(EMG)检测两次(入院时为第一次和1个月后为第二次),第一次共检测266条运动神经(四肢及面部),168条感觉神经,84次F波,141块肌肉(四肢及面部)的EMG,1个月后复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入院时和1个月后EMG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改变的关系.结果:首次检测上、下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者占所检运动神经的71%,MCV不同程度减慢者占59%,运动神经波幅降低者占37%,SCV不同程度减慢者占所检感觉神经的54%,F波异常者占90%,EMG为神经原性损害者占所检肌肉的35%.第二次复查神经电生理完全恢复正常者占74%.结论: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其病理改变以脱髓鞘损伤为主,部分合并有轴索损伤,在病程早期神经电生理检测就可以有阳性发现,但后期其恢复滞后于临床症状的恢复,特别是合并有轴索损伤者.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0.
张丽华  朱榆红  李燕  殷梅 《广东医学》2008,29(12):2024-2026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的神经心理改变,研究偏头痛间歇期、发作期的神经心理变化特点。方法对65例偏头痛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进行神经心理检查,包括成套H-R神经心理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式四合一测验、临床记忆量表甲套检测表。结果偏头痛患者在多项神经心理测验较健康组差,发作期组多项测验成绩也明显差于发作间歇期组。结论偏头痛患者可以出现多项神经心理测验的异常,偏头痛对脑损害较轻,对智力的影响不大,但记忆功能有明显的障碍,神经心理测验可以相对客观的判断偏头痛患者的高级神经功能改变,反映患者脑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