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12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4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19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7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生长模式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整合素β4的表达水平与PTC生长模式间的关系。方法 59例经典型PTC依据其生长模式,分为膨胀型、局部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3组;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突变等因素的关系;免疫组化半定量评价3组间整合素β4的表达状况。结果 (1)经典型PTC中,局部浸润型模式最常见(64%,38/59),弥漫浸润型次之(24%,14/59),膨胀型少见(12%,7/59)。(2)PTC浸润性生长模式与肿瘤腺外浸润密切相关(χ2=12.58,P<0.05)。弥漫浸润型腺外浸润的比例最高(93%,13/14),局部浸润型居中(57%,20/35),膨胀型少见(14%,1/7)。(3)整合素β4表达水平与PTC生长模式(F=20.07,P<0.05)及腺外浸润(t=2.57,P<0.05)均密切相关。β4在弥漫浸润型和局部浸润型外周区的表达高于膨胀型(P<0.05)与局部浸润型中心区(P<0.05);膨胀型与局部浸润型中心区相比,β4表达无差异(P>0.05)。(4)与3种生长模式相对应的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彼此间β4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χ2=0.344,P>0.05)。转移性肿瘤组织β4的表达强度与膨胀型及局部浸润型中心区的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弥漫浸润型与局部浸润型外周区的水平。结论 (1)PTC浸润性生长方式与肿瘤的高腺外浸润密切相关,特别是弥漫浸润型PTC,具有更强的腺外侵袭性。建议病理报告中列入PTC生长模式的描述,以提示其生物学行为。(2)整合素β4高表达参与/介导了PTC的间质浸润,并可能是衔接肿瘤浸润性生长模式与高侵袭生物行为间的重要分子机制。(3)PTC生长模式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突变等因素无统计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量化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性核特征(核沟、核重叠、毛玻璃样核及核内假包涵体)的可行性,并分析诊断PTC所需核特征的可能阈值。方法通过对80例PTC的再观察,根据其核特征的分布与分级状况,半定量评价为3组,即核特征高、中、低水平表达组。结果 (1)88%(70/80)的病例同时表达4项核特征,12%(10/80)的病例呈3项核特征,无病例仅出现2项或以下核特征。(2)80例PTC中,核特征高水平表达组16例(20%,16/80);中水平表达组59例(74%,59/80);低水平表达组5例(6%,5/80)。分布趋势为正偏态分布。(3)组织学亚型上,高水平表达组包括经典型与微小癌两类;中水平组涵盖经典型、微小癌、滤泡型、高细胞型、嗜酸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实体型及筛状癌8种亚型;低水平表达组由经典型、实体型及弥漫硬化型构成。(4)80例PTC中,非浸润性PTC 8例(10%,8/80),形态学均表现为包裹性经典型PTC。非浸润性PTC在高、中、低表达组内的构成比依次为:19%(3/16)、8%(5/59)、0(0/5)。结论 (1)诊断PTC,应要求病变内至少具备3项诊断性核特征。(2)多数PTC的核特征,为中水平表达,滤泡亚型也归于此组;核特征高水平表达的病例,多为经典型PTC;实体型与弥漫硬化型的核特征表达水平偏低。(3)从核特征"量化"角度分析,当其呈中水平表达时,已满足非浸润性经典型PTC的诊断阈值。(4)中等水平表达的核特征,达到滤泡型PTC(理论上包括包裹性滤泡型PTC)的诊断条件,即WHO定义所描述的"特征性核需占肿瘤相当大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患者骨髓病理活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例ANKL患者的临床资料、骨髓病理和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结果.结果 ANKL患者骨髓组织常显示增生活跃,4例极度活跃.可见灶状和簇状分布的异型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胞体中等大小,胞质少,核形态稍不规则,染色质较细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易见.骨髓的病理切片中噬血组织细胞不同程度的增多是本病的重要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均不同程度地表达CD2、CD38、CD7、CD56、,TIA-1,所有病例EBER原位杂交阳性.结论 骨髓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在ANKL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癌旁非典型性滤泡的形态学特征、分布状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EliVision法观察50例PTC癌旁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特征与组织形态.同时采用半定量评价不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分析其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多中心性生长、腺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 50例PTC的癌旁组织中94%(47/50)检测到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滤泡常失去圆润轮廓,呈滤泡拉长或边缘成角现象.滤泡腔内胶质缺失,偶见胶质深红染,部分滤泡腔内见多核巨细胞.滤泡上皮胞质增多、淡染,胞核体积略增大,染色质细腻,核仁易见(1~2个).核重叠常见,而核沟与核分裂象少见,未见核内假包涵体.非典型性滤泡呈多灶性、非连续分布,其分布密度为4.63灶/10 HPF,少数病例非典型性滤泡与癌组织间有组织学移行.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P=0.000)及PTC多中心性生长(P=0.002)明显相关.当其分布密度达7.5灶/10 HPF时,对PTC多中心性生长的诊断特异性达91%.结论 (1)多数PTC癌旁组织中存在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呈不完全性PTC样的形态学特征.(2)伴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癌旁组织中非典型性滤泡分布密度明显升高,支持甲状腺炎对PTC发生的潜在诱导作用.(3)多灶性分布的非典型性滤泡可能是多中心性PTC组织发生的基础,评价癌旁非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提示临床PTC多中心性生长的风险.(4)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较好地阐释了免疫性甲状腺炎与PTC多中心性生长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在胃癌肿瘤及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45例胃癌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CCL18趋化因子的浓度,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5例肿瘤组织、正常胃粘膜组织和38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CL18趋化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临床Ⅰ+Ⅱ期患者较Ⅲ+Ⅳ期患者显著升高(P<0.05)。在未转移的胃癌组织和已有转移的淋巴结中,CCL18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晚期胃癌和未转移的淋巴结(P<0.05)。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以细胞周期蛋白A、E (CyclinA、E)阳性细胞比例 (PCP)术前判断和术中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可行性。方法 2 9例行“胃癌根治切除术 (D3 )”患者 ,术前自胃镜取病灶活检组织 ,术后自标本获取正常胃粘膜、原发癌肿及淋巴结组织进行CyclinA、E阳性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无或仅有Ⅰ站淋巴结转移者为实验A组 ,有Ⅱ站或 (和 )Ⅲ站淋巴结转移者为B组。结果 ① 2 7例术前与术后获得的原发癌灶组织中CyclinA、E的PCP基本一致。其中实验A组 10例 ,B组 17例。②原发癌灶CyclinE的PCP大于 2 0 0 %者 ,A组为 2 0 0 % (2 / 10 ) ,B组为 76 5 % (13/ 17)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转移淋巴结的CyclinE明显高于对照组 ;CyclinA的PCP增高改变主要发生于原发癌灶。结论 CyclinE与胃癌进展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术前检测病灶活检组织中的CyclinE阳性细胞比例 ,可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生物学指标 ,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34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硬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二步法,榆测30例止常下鼻甲(对照组)和60例鼻息肉(鼻息肉组)组织中CD34蛋白的表达情况,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并了解微血管的分布情况。结果:在鼻息肉组织中CD34阳性表达较广泛.在正常下鼻甲组织中CD34呈散在的弱阳性表达。鼻息肉组MV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在鼻息肉组中Ⅱ型3期、Ⅲ型中的MVD较Ⅱ型1期显著升高(P〈0.01)。结论:CD34的表达及微血管的增生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对其检测有助于判断鼻息肉的发展趋势,为新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对6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48/64,75.0%),女性多见(男∶女约为1∶2);伴有相关基础疾病者53例(82.8%),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液病、风湿免疫病或腹腔手术史;主要表现为腹痛(61/64,95.3%)及便血(55/64,85.9%);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病变大多为一过型,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多数转归良好。结论: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和便血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99例大肠癌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采用单克隆抗体VEGF进行标记。结果 VEGF阳性率:结肠癌51.16%(22/43),直肠癌67-86%(38/56);高中分化腺癌组62.50%(45/72),其他组55.56%(15/27);浸肌层组42.86%(12/28),浸浆膜组67.61%(48/71);有转移组72.00%(36/50),无转移组48.99%(24/49)。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无明显关系,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结论 VEGF可作为判断大肠癌复发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