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回顾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特点,进一步规范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近10年安徽省立医院住院UC患者资料,分别采用Turelove和Witts标准进行临床严重度分级;改良Mayo活动指数进行活动度量化评分;按2005蒙特利尔世界消化会议标准进行UC病变范围分类。结果共有199例UC住院患者,病程类型以初发型79例(39.7%)和慢性复发型95(47.8%)为主;活动期为194例占97.5%;轻、中、重度病例数分别为72例(36.2%)、87例(43.7%)和40例(20.1%);病变分布直肠、左半结肠分别为38.2%和39.2%;治疗以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或联合应用类固醇激素,临床缓解率96.9%。结论该院UC住院患者病情严重度以轻中度为主,疾病类型以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为主,病期以活动期为主,病变主要累及直乙结肠,主要药物以氨基水杨酸类或联合类固醇激素为主,多可获得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STER)在食管间叶源性肿瘤( SMT)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STER或ESE治疗病例,其中STER组26例及ESE组14例,对其病变来源层次、术后病理类型、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病灶大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显示病变位于黏膜肌层4例,黏膜下层4例,固有肌层32例。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40例,其中平滑肌瘤36例,神经鞘瘤2例,脂肪瘤1例,间质瘤1例。 STER组及ESE组切除肿瘤大小分别为(1.76±0.80)、(1.36±0.64)cm,两组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 STER组手术时间(50.19±22.11)min明显比ESE组手术时间(75.00±30.88)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TER组术中出血量(14.23±15.36)mL明显少于ESE组(28.50±17.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R及ESE是内镜下切除食管SMT的两种不同方式。与ESE手术方式相比,STER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在减少术后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3.
应激是许多疾病发生扣病情加重的共同病理生理学机制,任何躯体性刺激和心理性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程度都有可能引起应激反应。在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从中枢神经、内分泌到免疫系统等方面,应激在IBS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T、B淋巴细胞、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及IL-1β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21例IBS患者和17例正常人回盲部、乙状结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肠黏膜CD3+、CD28+、CDl9+、CD38+表达,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结肠黏膜SP、VIP和IL-1β含量.结果 IBS患者回盲部黏膜CD3+T细胞、CD3+CD28+T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1),乙状结肠黏膜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回盲部和乙状结肠CD19+B细胞和CDl9+CD38+B细胞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S患者回盲部黏膜IL-1β、SP和VIP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SP和VIP含量也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而乙状结肠黏膜IL-1β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IBS患者回盲部IL-1β、VIP含量较乙状结肠明显升高(均P《0.01).回盲部黏膜CD3+28+T细胞分别与IL-1β和VIP存在直线正相关(P《0.58,P《0.01和P《0.81,P《0.01),IL+1β和VIP也存在直线正相关(P《0.75,P《0.01).结论 IBS患者回盲部黏膜表达T细胞增殖和活化,IL-1β、VIP和SP参与IBS的发病,它们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建立福氏志贺菌感染后肠功能紊乱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5×109cfu/mL 4型福氏志贺菌2 mL灌胃,对照组大鼠予2 mL生理盐水灌胃。于灌胃后每日观察大鼠大便的性状,大便性状分级采用Bristol大便分级法。并于第1天、第3天、第14天、第21天行大便培养。并于第21天、42天和63天给大鼠行直结肠球囊扩张(CRD)观察其腹部回撤反射(AWR)评分来反映大鼠的内脏敏感性。上述实验结束后将所有大鼠处死,取末端回肠及近端结肠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炎症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性状改变在第3~4天最为明显,Bristol分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在感染后第1天及第3天大便培养出致病菌,在第14天及第21天大便培养均为阴性。在感染后第21天、42天、63天测得AWR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减低(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炎症。结论采用福氏志贺菌灌胃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感染后大鼠肠功能紊乱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