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姜黄素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姜黄素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一眼为实验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射0.05 mg/0.1 mL、0.1 mg/0.1 mL、0.2 mg/0.1 mL姜黄素及0.5‰的DMSO0.1 mL,对侧眼为对照眼,在玻璃体内注射0.1 mL生理盐水。注射后1 d、3 d、7 d、14 d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和视网膜电图检查;在3 d、7 d、14 d分别摘取2只眼球做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视网膜电图检查,0.2 mg组在注药后3 d和7 d,实验组眼b波振幅分别为(259±9)μV和(257±7)μV降低,与对照组眼的(283±13)μV和(276±8)μV相比显著降低(P<0.01),14 d时b波振幅又恢复正常。其余各组各时间段,实验眼b波振幅与对照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段常规眼部检查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正常。结论: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0.2 mg以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兔眼植入术后视网膜光凝参数及效果,为临床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光凝提供参考.方法 健康成年青紫蓝兔6只6只眼,2只眼植入ZM900型人工晶状体,2只眼植入Rezoom人工晶状体,2只眼作为对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两周,行视网膜光凝.于光凝术后1h,24 h,1周,4周分别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视网膜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别观察激光斑处荧光素渗漏情况和光凝后视网膜组织变化情况.结果 ZM900组200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00.6±14.31) mW; 500 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19.2±3.93) mW; Rezoom组200 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03.6±9.77) mW,500 μm光凝斑平均能量(206.0±9.19) mW;对照组200μm光凝斑平均能量(116.2±14.99) mW,500μm平均能量(133.5±4.78) mW.两种多焦点人工晶状体200 μm和500 μm光凝斑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两种直径的光凝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组激光能量大于对照组.所有组在光凝后1h、24 h、1周、4周,相同观察时间点内,光凝斑在眼底彩照和FFA中表现基本相同.OCT表现:ZM900组和Rezoom组在光凝后24h,光凝斑处神经纤维层增厚,光斑旁伴有明显的神经上皮脱离,而对照组光斑旁并未出现明显的神经上皮脱离.结论 折射型和衍射型人工晶状体都可以顺利完成视网膜光凝,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目视观察光凝斑强度可能造成光凝过度,建议对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适当减小光凝强度.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先前的系列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抑制其RPE细胞的增生,且在玻璃体内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小,具有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潜在价值。目的探讨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对RPE细胞诱导的兔眼PVR模型的防治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40只眼,所有兔眼玻璃体注射前先抽取0.2ml玻璃体液,然后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0.1ml(2×10^6)同种RPE细胞,每只兔随机选取1只眼立即注入1mg/L的姜黄素0.1ml作为姜黄素组(20只眼),对侧眼注入等量的含质量分数0.5‰DMSO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20只眼)。注药后1、3、7、14、21、28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房水、晶状体的透明度及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使用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和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视网膜情况。以视网膜脱离发生眼数作为检测指标,评价姜黄素对PVR的防治效果。结果玻璃体注药后1d、3d所有兔眼发生眼前节炎症反应,玻璃体轻中度混浊,但未见增生条带及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药后7d,所有兔眼前节炎症反应基本消退,对照组14只眼(75%)玻璃体出现增生条带,姜黄素组2只眼(10%)玻璃体内出现增生条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均未见视网膜脱离。注药后14d,对照组11只眼(5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2只眼(10%)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21d,对照组16只眼(80%)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注药后28d,对照组19只眼(9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玻璃体腔内注射可以有效预防RPE细胞诱导的兔眼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丹参单体(IH764-3)和三氟拉嗪对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传代培养的RPE细胞分别加药培养24h、48h、72h、96h、120h,应用二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剂量丹参单体和三氟拉嗪对RPE细胞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检测两药半数抑制剂量(IC50)联合应用对RPE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丹参单体和三氟拉嗪对RPE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各剂量及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丹参单体的IC50为15.22μmol·L-1(2.4mg·L-1),三氟拉嗪的IC50为18.09μmol·L-1。联合用药120h对RPE的抑制率达87.23%,联合用药后各时间点与单独应用丹参单体及三氟拉嗪的抑制率比较,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丹参单体和三氟拉嗪对RPE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两药联合后可产生协同作用,为以后两种药物的联合体内试验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眼病.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是PVR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细胞,研究中药对体外培养RPE细胞的作用及原理对于防治PVR并揭示其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姜黄素、丹参单体、苦参碱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的兔RPE细胞增生的抑制效果.方法 取第3~4代体外培养的有色兔RPE细胞,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细胞结构.采用MTT法检测2.5、5.0、10.0、20.0 μg/L IL-1β培养后24、48和72 h RPE细胞的增生率;并检测5、10、20 μg/ml姜黄素和丹参单体IH763-4以及100、200、400 μg/ml苦参碱对IL-1β诱导RPE细胞增生的抑制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各药物的半数抑制率(IC50)剂量.结果 初分离的兔RPE细胞呈球形,细胞中可见大量黑色素颗粒;第4代细胞色素颗粒明显减少,形态更加狭长.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AE1/AE3)在细胞质表达呈阳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细胞顶端有大量的微绒毛,细胞间可见连接复合体.不同质量浓度IL-1β组培养后24、48、72 h细胞增生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0.33,P=0.00;F浓度=9.37,P=0.00);组内相邻培养时间点间细胞增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培养时间点相邻质量浓度IL-1β组间细胞增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0μ,g/LIL-1β培养72 h后细胞增生率达峰值.不同质量浓度姜黄素、丹参单体和苦参碱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抑制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姜黄素:F时间=128.75,P=0.00;F质量浓度=334.05,P=0.00.丹参单体:F时间=39.32,P=0.00;F质量浓度=165.57,P=0.00.苦参碱:F时间=267.76,P=0.00;F质量浓度=912.34,P=0.00).3种药物对RPE细胞的抑制作用均呈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组内相邻培养时间点间细胞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邻质量浓度药物组间细胞抑制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后24、48及72 h,姜黄素的IC50分别为26.77、19.01和9.45 μg/ml,丹参单体的IC50分别为33.72、23.47和12.56μg/ml,苦参碱的IC50分别为570.96、352.25和97.50 μg/ml. 结论 IL-1β可促进RPE细胞增生,10.0 μg/L IL-1β促增生作用最显著;姜黄素、丹参单体、苦参碱均可抑制IL-1β诱导的RPE细胞增生,其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其中姜黄素抗增生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rine polyactic acid microsphere,MAT-PLA-MS)的体外释放及眼内注射对视网膜的毒性.方法 透射电镜观察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透射电镜评价药物的视网膜毒性.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2.28 μm,载药量6.17%.体外释放672 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7.93%,缓释作用明显.游离苦参碱4 mg眼内注射即出现视网膜毒性,微球组苦参碱含量4 mg时眼内注射安全,含量达6 mg时才出现视网膜毒性,且毒性轻微.结论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安全剂量较游离药物大,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苦参碱聚乳酸微球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玻璃体腔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制备PVR模型。随机分为3组,玻璃体腔分别注入载药微球(含苦参碱4mg)、游离苦参碱(2mg)、生理盐水和空白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手术操作后第1、3、7、14、21、28、35天观察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玻璃体混浊程度、玻璃体腔内微球分解过程、玻璃体内增生情况及视网膜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程度。结果所有动物1周内前房有轻~中度的炎症反应,1周后消失。各组均有不同比例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发展为PVRⅠ~Ⅲ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游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除35d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游离药物组比较,28d和35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能够有效防治实验性PV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兔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 ①体外培养兔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②兔眼3组,每组6只,分别在玻璃体内注射0.1 mL的生理盐水、1×106细胞及2×106细胞,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照像和B超检查,观察成模情况.结果 注射后28 d,生理盐水组成模0眼;1×106细胞组成模5眼,其中I级眼1只,Ⅱ级眼3只,Ⅲ级眼1只;2×106细胞组成模6眼,其中Ⅱ级眼2只,Ⅲ级眼4只.结论 兔眼玻璃体内注射2×106同种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建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符合病变发展规律,而且稳定可靠,成模较快,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9.
近视患者屈光度及性别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屈光度及性别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的关系.方法:测量1108例(2189只眼)近视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CCT)、水平角膜曲率(k1)、垂直角膜曲率(k2)及眼压(IOP)等数据,依据屈光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组,依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分别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近视组CCT为(541±36)μm,高于中度组(535±32)μm和重度组(535±40)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k1为(43.1±1.5)D,k2为(44.4±1.6)D,分别高于轻、中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近视组IOP为(16.5±3.1)mmHg(1mmHg=0.133kPa),高于重度组的(16.0±3.0)mmHg,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CT为(539±37)μm,高于女性的(534±32)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k1为(42.7±1.5)D,k2为(43.8±1.6)D,分别低于女性的k1(43.3±1.4)D和k2(44.5±1.5)D,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IO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的CCT、k1、k2及IOP存在差异,临床术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205例Coats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Coats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规律和眼底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5例Coats病患者211只眼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眼别及视力分布情况;根据检眼镜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所见的眼底及FFA特征,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及病变程度,探究病变分布及发展规律。结果 205例患者就诊时平均年龄28.0岁,20岁以上占54.2%。其中,男性占76.1%;单眼发病占97.1%。211眼中,视力0.3及其以下者占67.3%。所有患者均有眼底微血管异常扩张,90.5%伴有黄白色脂质渗出;异常扩张血管90.1%位于颞侧,73.9%位于赤道以前,72.5%波及1个以上象限。结论 Coats病多发于男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几乎均为单眼发病。最本质特征是微血管异常扩张,绝大部分位于颞侧赤道前的视网膜,通常伴有黄白色脂质渗出并波及黄斑,对视功能损害严重。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76-27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