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丹参与头孢他啶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10月开始,笔者有目的应用丹参粉针与头孢他啶(复达欣)联合治疗老年人下呼吸道重症感染30例,较单纯应用头孢他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样品中多柔比星的含量,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方法:生物样品经过液-液萃取后,采用HPLC-FLD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和0.01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2.3),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35℃;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为237nm,发射波长为555nm。结果:该法测定血浆中多柔比星的线性范围为2.5-500ng·mL-1,r=0.9991。其他组织的分析方法也均满足生物样品的测定要求。静脉给予5mg·kg-1多柔比星,结果显示其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且持久,肾脏和脾脏及毒性靶器官心脏中浓度较高。结论:该方法准确度、灵敏度高,可以测定72h内多柔比星在主要组织中的分布,可用于研究心脏毒性与多柔比星"量"之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连翘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为木犀科连翘属植物,其干燥果实连翘(Fruetus Forsythiae)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涩痛等证[1]。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诸如"甲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栀子-连翘药对配伍前后对发热型大鼠清热、利胆方面的影响,证明其配伍可以明显增强清热、利胆作用。方法:采用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法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制备栀子、连翘、栀子-连翘药对水提取物冻干粉,临用前水溶解灌胃给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及中药给药组,中药给药组分为栀子、连翘单药给药组及栀子-连翘药对给药组。中药提取物溶液浓度为10 mL·kg-1(相当于单味药生药量3 g·kg-1),阳性药对照组给药浓度为10 mL·kg-1,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除正常组大鼠外,各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15%的干酵母悬液10 mL·kg-1,建立大鼠发热模型。电子体温计记录大鼠0、1、4、5、6、7、8 h体温,同时收集1-1、1-2、2-4、4-6、6-8、8-12、12-24 h胆汁,观察配伍前后发热大鼠的体温和胆汁量变化。结果:栀子、连翘及其药对配伍均具有一定的降低大鼠体温的作用,二药配伍后降温效果优于单用栀子或连翘;栀子-连翘药对能够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P<0.05或P<0.01),对正常大鼠的体温有一定影响;栀子与连翘配伍具有一定的促进发热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二药配伍后胆汁分泌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栀子(P<0.05)。结论:栀子与连翘配伍在大鼠发热模型上的降温能力优于单药应用,但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促进胆汁分泌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药对配伍后利胆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真实世界分析当归-川芎配伍在中医临床处方中的应用情况,为解释中药药对内在配伍规律和临床用药所治疾病科属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从某大型三甲中医医院自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医生开具的所有住院处方中,选择同一处方药物组成同时含有"当归"、"川芎"2味中药的所有住院处方,共计8 792首方,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当归-川芎配比、剂量、疾病科属分布等情况。结果表明,当归、川芎以1∶1在临床中使用的频次最多,占42.4%,使用剂量以当归、川芎均为15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和肺病科;当归-川芎1∶1占处方总数的33.3%,其中配比3∶2出现的频次最高,使用剂量以当归15 g、川芎10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当归-川芎1∶1占处方总数的24.3%,其中配比2∶3出现的频次最高,使用剂量以当归10 g、川芎15 g为主,所治疾病科属主要为脑病科。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中药药对在临床实际应用处方中的配伍及应用特征,能有效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药对的现代研究提供科学指引和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实施颈静脉插管手术后,单次尾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10 mL·kg-1,含丹参素1.472 9 g·L-1,原儿茶醛0.229 0 g·L-1),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最大浓度(Cmax)分别为(73.73±11.46),(4.60±3.39)mg·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88±0.20),(1.13±0.61)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0.19±5.12),(2.15±1.56)mg·L-1·h。结论: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药炮制学的特点,我们学科致力于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教育改革,制定了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促进中药炮制学科的持续发展。本文在前期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师资质量、社会实践、校企联合办学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拓展本科毕业生的社会应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丹红注射液与奥拉西坦注射液在临床常用(溶媒9 ng·L~(-1)氯化钠注射液、50 ng·L~(-1)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后的混合溶液性状、p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两种注射液中主要成分含量变化4个方面评价其配伍稳定性,为两者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酸度计和不溶性微粒测试仪测定丹红注射液与奥拉西坦注射液在两种常用溶媒中配伍后4 h内的性状变化、pH值和不溶性微粒数;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两种注射液配伍后7个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丹红注射液与奥拉西坦注射液在两种溶媒中配伍后性状均为棕黄色的澄清透明液体,4 h内颜色和澄明度无明显变化,pH值相对稳定,不溶性微粒数符合药典标准。以9 ng·L~(-1)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进行配伍时,丹红注射液中3种有机酸(对香豆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和奥拉西坦注射液中奥拉西坦在配伍后4 h的含量变化范围5.0%,分别为5.9%、6.1%、5.7%和10.6%,其余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但7种成分在配伍后1 h内的含量变化范围均5.0%,较为稳定;以50 ng·L~(-1)为溶媒进行配伍时,7个成分在配伍后4 h内含量变化范围均5.0%,较为稳定。结论:丹红注射液与奥拉西坦注射液可在9 ng·L~(-1)氯化钠注射液和50 ng·L~(-1)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使用,但首选以50ng·L~(-1)的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媒,以9 ng·L~(-1)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时,尽量在配伍后1 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艾康胶囊与HAART药物依非韦伦的相互作用。 方法:实验大鼠分别灌胃给予依非韦伦和依非韦伦+益艾康胶囊,并通过LC/MS/MS测定两种给药方式后血浆中依非韦伦浓度,随后使用Phoenix WinNonlin 6.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血药浓度在5-5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0%、提取回收率97.0%-104.0%、稳定性较好、受基质影响较小。由两组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得知AUC(0-t)、AUC(0-∞)、MRT(0-t)和MRT(0-∞)均显著降低(P<0.05),其它参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益艾康可能对依非韦伦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两者在临床上是否存在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五味子及配伍甘草对正常小鼠血脂及对肝脏TG合成途径的影响。方法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五味子组(SF)、五味子-甘草(SG)1∶1和1∶1.5组。C组灌胃生理盐水,SF、SG 1∶1和1∶1.5组分别灌胃含五味子生药量为3.9 g·kg^-1的提取物,共计10 d。生化法检测血清TG、TC、LDL-C、HDL-C水平及ALT活性;ELISA检测肝脏FAS、ACC活性和GPAT、AC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SREBP-1c和PPARα蛋白表达。结果与C组比,SF明显升高血清TG和TC水平,降低HDL水平,病理学可见较多脂肪空泡,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升高ACC活性和GPAT水平,上调肝脏SREBP-1c的表达,下调PPARα的表达。与SF相比,SG 1∶1明显降低血清TG水平及ALT活性,降低GPAT和ACO水平;SG 1∶1和1∶1.5下调肝脏SREBP-1c的表达,上调PPARα的表达。结论大剂量五味子可升高正常小鼠血清TG和TC,配伍甘草可调节TG合成途径相关蛋白而改善升高的血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