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Richter’s征(RS)的临床特征、预测指标、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报告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向RS转化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乏力、盗汗,经血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确定存在CLL克隆,淋巴结病理1例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小B细胞淋巴瘤向大细胞淋巴瘤转化。结论:RS为少见疾病,预后较差,诊断时需有病理证实CLL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治疗应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多药联合化疗,年轻患者如对初始治疗反应较好且有合适供体应进行异基因移植。  相似文献   
32.
关节内游离体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多发于膝关节,髋关节发病则较为罕见[1].我科于2007年7月20日收治1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并发大量游离体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拔出引流管的不同时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引流管的拔出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65例,术后24 h拔管;B组128例,术后48 h拔管;C组22例,术后72 h拔管。比较3组的术后伤口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术后伤口引流量A组<B组<C组( P<0.05);3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乙级愈合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B、C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36),但A组明显低于C组(P=0.023);3组术后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而A组低于C组(P=0.004)。结论拔管的时机不同对总失血量影响不大。术后应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术后24 h拔管在伤口愈合方面优于术后72 h拔管,但因为隐性出血的积存造成功能恢复较差。术后72小时拔管患者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存在伤口渗出的问题。相比之下术后48 h拔管似乎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提高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采用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血清IgM〉50g/L的WM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主要表现为血清IgM明显增高(IgM631g/L)、伴有高黏滞血症表现、贫血,骨髓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分型符合WM。经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出现轻微IgM反跳,未发生高黏滞血症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接受治疗5月后获得主要反应(IgM下降〉50%)、23月后接近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水平(IgM下降/〉90%)。结论:WM属于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老年,有症状者需接受治疗。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后,可发生IgM反跳,严重时可使病情加重,治疗前IgM〉50g/L者尤为明显,IgM反跳并不意味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预防性血浆置换对降低反跳发生及IgM增高的程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6.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DDA)、直接外侧入路(DLA)、后外侧入路(PLA)三种髋关节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86例患者在本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依据所采用的手术入路,22例采用DDA,31例采用DLA,33例采用PLA。对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临床疗效等进行比较。[结果]手术时间为DDA组(79.33±1.84)min、DLA组(72.65±1.47)min、PLA组(72.12±1.36)min,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为DDA组(8.16±0.22)cm、DLA组(12.85±0.11)cm和PLA组(13.30±0.15)cm,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为DDA组(264.17±13.00)ml、DLA组(464.84±10.09)ml和PLA组(467.58±9.08)ml,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为DDA组(10.19±0.42)d、DLA组(19.52±0.23)d和PLA组(18.97±0.60)d,DDA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Harris评分DAA组为(62.25±1.53),与DLA组(37.65±1.02)和PLA组(37.24±0.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2周的Harris评分,DAA组(85.50±2.09)、DLA组(80.84±1.37)与PLA组(78.97±1.4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肌肉组织损伤少,术后快速康复和髋关节稳定性好,是髋关节置换较理想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37.
正患者,男,53岁,因脊柱疼痛20余年,双髋疼痛5年余,加重3月至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就诊。入院查体:脊柱颈胸腰段强直,颈椎向右侧偏斜位强直,被动活动受限,胸腰段后凸增加,僵硬,活动度差,双肩关节无压痛,除前屈欠15°以外,其余方向活动度基本正常,双上肢肌力、感觉、关节活动正常,无肌肉压痛,无肌肉萎缩。左髋关节屈曲95°,后伸0°,外旋25°~30°,内收、外展10°。右髋屈曲80°,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分析1例髓系/NK前体细胞急性白血病(M/NKPAL)的诊断过程,提高对M/NKPAL的认识。方法 对1例M/NKPAL采用细胞涂片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和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应用细胞遗传学和PCR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T细胞受体、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骨髓原始细胞为90.4%,绝大部分白血病细胞形态学类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偶见Auer小体。免疫表型为CD34、HLA-DR、CD33、CD7、CD56、CD38阳性和cyCD3弱表达,而cyMPO、CD3、CD4等阴性。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未检测到克隆性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和白血病相关的融合基因。结论M/NKPAL临床少见,诊断复杂,仅依据形态学难以诊断,应注意与伴有髓系抗原表达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T/髓系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和母细胞性NK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皮瓣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56例糖尿病足部溃疡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所选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病例A组(52例)、病例B组(50例)、病例C组(54例)。病例A组患者给予小腿部位带蒂皮瓣进行治疗,病例B组患者给予局部转移皮瓣合并或未合并植皮手术进行治疗,病例C组患者给予游离的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治疗。回顾性研究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病例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病例B组(82.00%)与病例C组(70.37%),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病例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疼痛缓解时间、肢端感觉恢复时间均明显低于病例B组及病例C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病例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疼痛缓解时间、肢端感觉恢复时间与病例C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A组患者的手术次数、溃疡复发率及截肢率均明显低于病例B组及病例C组,肢体保留比例明显高于病例B组及病例C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病例B组患者的手术次数、肢体保留比例、溃疡复发率及截肢率与病例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皮瓣修复术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肯定,其中小腿部位带蒂皮瓣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皮瓣,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通过分析在脱钙骨关节及软骨诱导关节软骨再生的过程中宿主所产生的特异性蛋白,探讨关节软骨再生的机制.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Ⅰ、Ⅱ组为实验组,分别对其关节软骨面进行破坏,并在关节腔内植入脱钙骨关节或软骨,Ⅲ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第8、第12、第16周抽取各组关节液,进行双向电泳及质谱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两个实验组中分别出现了分子量为15313.8与11 337.7的两种未命名的差异蛋白.结论:在植入脱钙骨关节以及软骨的宿主关节滑液中产生了与关节软骨再生可能密切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