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交腿移植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架固定交腿移植的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辩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DF)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应用组合式骨外固定架固定交腿移植的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结果:皮瓣全部成活,无l例发生褥疮、感染及皮瓣坏死。结论:骨外固定架固定交腿移植皮瓣的方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简单有效,成功率高,便于观察。  相似文献   
22.
为了提高对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本文报告1例酷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表现的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对患者进行了一系列临床检查,血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分析,以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结果表明:患者无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伴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白血病细胞酷似异常早幼粒细胞尤其是变异型M3(M3v)细胞;免疫表型主要为CD34-、HLA-DR-、CD117+、CD33+、CD13-、CD15+、CD56+、cMPO+和CD16-,伴有del(7)(q22q32)染色体异常,但无t(15;17)改变和PML/RARα融合基因阴性,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反应不佳。结论:髓系/NK细胞急性白血病临床少见,易与APL尤其是M3v混淆,应采用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淋巴瘤(PSL)的诊断以及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报告1例以PSL为表现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无发热、盗汗,无浅表淋巴结肿大,CT证实脾脏内有占位性病变,脾脏病理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周血和骨髓检查正常,脾切除术后PET/CT未见明显与淋巴瘤相关的18F-脱氧葡萄糖摄取异常增高表现,后给予联合化疗,随访8月余仍处于完全缓解期。结论:PSL是一少见肿瘤,采取脾切除后继以CHOP±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能够达到长期生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经椎弓根定量植骨和骨髓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并经椎弓根植入定量自体松质骨和骨髓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撑开复位内固定或加经椎弓根移植自体骨和骨髓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时期伤椎的前后缘高度比、楔变角、后凸角的变化。结果:35例病人术后早期椎体高度和形态得到明显恢复,Cobb’s角、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也得到改善,但远期效果二组有明显差别,定量植骨组矫正角度丢失及高度丧失比未植骨组少。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并经椎弓根定量移植自体骨和骨髓能增加远期椎体骨容量和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碘仿纱填塞法在治疗足背皮肤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对外伤后足背皮肤原发或继发缺血性坏死的15例患者应用碘仿纱填塞法治疗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13例获痊愈,无并发功能障碍。2例因严重瘢痕形成,影响跖趾关节活动范围,二期手术行自体中厚游离皮片创面移植,痊愈出院。结论碘仿纱填塞法用于足背重度皮肤缺损的治疗,使患者避免了手术,且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Richter’s征(RS)的临床特征、预测指标、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报告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向RS转化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表现为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伴乏力、盗汗,经血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确定存在CLL克隆,淋巴结病理1例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另1例为小B细胞淋巴瘤向大细胞淋巴瘤转化。结论:RS为少见疾病,预后较差,诊断时需有病理证实CLL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治疗应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多药联合化疗,年轻患者如对初始治疗反应较好且有合适供体应进行异基因移植。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初步探讨人胚胎神经干细胞(human fetal neural stem cells,hfNSCs)延迟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hfNSCs,选取200~250g的Wistar大鼠28只建立T9~T11节段脊髓挫伤模型,损伤后第9天取20只BBB评分为4~5分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移植组(每组10只),同时在T10水平脊髓中线两侧1.5mm处分别给予2μl不含hfNSCs的杜氏磷酸缓冲液(DPBS)及2μl含有105个体外培养第2代hfNSCs的DPBS,细胞移植后第7、14、28、42、56天用BBB评分评价两组后肢运动功能,移植后第28天及第56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组大鼠损伤脊髓局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2′,3′-环腺苷酸-3′-磷酸二酯酶(CNPase)的表达情况,以评价大鼠损伤脊髓局部hfNSCs的存活及分化情况。移植后第56天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移植组与对照组损伤局部髓鞘形成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hfNSCs表达Nestin,并可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61.2±1.6)%]、神经元[(27.6±3.4)%]及少突胶质细胞[(6.0±5.5)%]。移植前及移植后第7、14天两组BBB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组在移植后第28、42、56天评分(分别为8.30±1.07分,11.30±1.05分,15.10±1.12分)较对照组(分别为7.00±0.98分,8.30±1.02分,9.10±0.96分)明显提高(P<0.05)。在移植后第28天hfNSCs可分化为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MAP2阳性的神经元和CNPase阳性的少突胶质细胞,在移植后第56天hfNSCs仍在损伤局部存活并可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但未见神经元分化;移植后第56天星形胶质细胞的积分光密度(IOD)值(1502.31±131.92)大于移植后第28天(628.98±119.31)(P<0.05),而少突胶质细胞在移植后第28天及第56天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移植后第56天MBP染色证实人源性少突胶质细胞参与损伤区髓鞘的形成,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显示移植组有完整和连续的髓鞘形成,对照组髓鞘呈断裂及畸形表现。结论:hfNSCs延迟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损伤局部髓鞘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拔出引流管的不同时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引流管的拔出时间不同分为3组:A组65例,术后24 h拔管;B组128例,术后48 h拔管;C组22例,术后72 h拔管。比较3组的术后伤口引流量、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术后伤口引流量A组<B组<C组( P<0.05);3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乙级愈合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B、C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36),但A组明显低于C组(P=0.023);3组术后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而A组低于C组(P=0.004)。结论拔管的时机不同对总失血量影响不大。术后应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术后24 h拔管在伤口愈合方面优于术后72 h拔管,但因为隐性出血的积存造成功能恢复较差。术后72小时拔管患者术后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存在伤口渗出的问题。相比之下术后48 h拔管似乎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0.
报告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均表现为发热、PLT和WBC减少,伴多脏器功能受损,并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其中1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存在包涵体,同时临床表现符合HLH诊断标准。重视SFTS相关的HLH可能有助于减少该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