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文对1993年11月至1994年7月间门诊人工流产手术钳刮术中使用一次性宫颈扩张棒镇痛120例进行总结分析并相应120例同时期人工流产、钳刮术组对照,结果用一次性宫颈扩张棒组均顺利通过7~10号宫颈扩张器,对照组扩宫至少从5号开始依顺序进行并均有一定阻力,用棒组80.83%无任何自觉症状,16.67%有轻微症状,2.5%有较重自觉症状,无一例人流综合症发生,不增加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短,宫颈扩张效果好,各项观察指标P<0.01。一次性宫颈扩张棒使用简单、方便、安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PINCH蛋白和环氧化酶(CO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宫颈鳞癌(宫颈鳞癌组)、3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中PINCH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INCH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INCH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7%(39/68)和0(0/30)(x2=28.579,P<0.001);COX-2蛋白在官颈鳞癌组织和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58/68)和0(0/30)(x2=62.691,P<0.001).PINCH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关(x2=9.954,P<0.05),且随着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的升高,PINCH蛋白表达率逐渐升高(x2=6.332,P<0.05);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有关(x2=4.221、x2=6.076,P均<0.05);PINCH蛋白和COX-2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均>0.05).PINCH蛋白与COX-2蛋白的表达有关联(C=0.299,P<0.05).结论 PINCH及COX-2蛋白与子宫颈鳞癌的发生相关,二者在子宫颈鳞癌中表达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PINCH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3例正常子宫内膜、18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50例子宫内膜癌间质中PINCH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间质中,PINCH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8/23)、38.8%(7/18)、72.0%(36/50),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5,P<0.05).PINCH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INCH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形成中的早期事件,对子宫内膜癌发展和侵袭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46.
48.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流产大鼠子宫巨噬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36 只妊娠大鼠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PS 处理组)和黄芪多糖组(LPS+黄芪多糖处理组),每组12 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CD14+巨噬细胞,采用酶组织化学法测定子宫非特异性酯酶阳性(α-NAE+ )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子宫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对照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大鼠胚胎吸收率和流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黄芪多糖组大鼠胚胎吸收率和流产率高于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大鼠胚胎吸收率和流产率低于模型组。模型组和黄芪多糖组大鼠环肌外层、环肌内层和功能层CD14+ 巨噬细胞和α-NAE+巨噬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黄芪多糖组大鼠环肌外层、环肌内层和功能层CD14+ 巨噬细胞和α-NAE+ 巨噬细胞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黄芪多糖组大鼠MCP-1、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黄芪多糖组大鼠MCP-1、TNF-α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黄芪多糖通过影响子宫巨噬细胞对LPS 诱导的大鼠流产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黄芪多糖抑制MCP-1 生成,MCP-1 调节巨噬细胞的分布和数量,阻止TNF-α过量生成,从而对子宫局部免疫微环境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9.
先天性子宫畸形发生率为1: 600~1500[1]。畸形子宫合并早孕,因其异常的解剖关系,宫腔形态异常,在进行人工流产术时,易导致漏吸、误伤等手术并发症的增加。笔者认为,在诊断清楚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妊娠周数,是顺利完成吸宫的关键。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88年1月~1998年1月,笔者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中,发现子宫畸形33例,其中经产妇28例,初产妇5例,年龄22~31岁,双子宫、双阴道25例,双子宫、双宫颈、单阴道7例,双角子宫1例。33例中妊娠6周1例,妊娠8周左右22例。1.2诊断:本组… 相似文献
50.
我们自1996年~1998年10月间,使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有急性盆腔炎或继发不孕病史;长期下腹坠胀、腰酸、性生活或月经期劳累后症状加重[1];平时白带量较多[2],部分人伴有失眠、全身乏力等;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差、压痛不明显,附件呈条索状,宫旁组织呈片状增厚、变硬,压痛( );B超证实附件有炎性包块。1.2 一般资料 2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组120例,年龄24~50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3年。西医组100例,年龄24~48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1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