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6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了解<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处方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院2007年400例门急诊处方和60名患者,按照<办法>要求,进行处方点评.结果 该院处方平均合格率为37.2%.不合格处方主要表现为处方不完整、不规范和不合理等.<办法>实施后,部分指标有显著改善,处方平均合格率提高了12.2%(P=0.004),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显著降低(P=0.001),药品使用通用名的百分率显著提高(P=0.000).结论 <办法>的实施对医院处方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了解<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处方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院2007年400例门急诊处方和60名患者,按照<办法>要求,进行处方点评.结果 该院处方平均合格率为37.2%.不合格处方主要表现为处方不完整、不规范和不合理等.<办法>实施后,部分指标有显著改善,处方平均合格率提高了12.2%(P=0.004),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显著降低(P=0.001),药品使用通用名的百分率显著提高(P=0.000).结论 <办法>的实施对医院处方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3.
661例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04~2008年的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表661例,对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级别等项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661例报告表中,男430例(65.05%),女231例(34.95%),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191例(38.43%);涉及64种抗肿瘤药,涉及怀疑药物共计1145例次;居前3位的药物是顺铂(210例次)、氟尿嘧啶(135例次)、奥沙利铂(124例次);静脉注射给药1027例次(89.69%);涉及ADR临床症状共计1566例次,消化系统损害773例次(49.36%)居首位;发生新的、严重的ADR共242例,占36.61%。结论:收集整理抗肿瘤药不良反应报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其基本信息,有助于促进抗肿瘤药临床合理应用,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时不同年龄段患者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某些基本特点,为进行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对不同年龄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某三甲医院2005~2012年所上报的12249例ADR报告。将发生ADR的患者分为9个年龄段,对各年龄段中患者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及ADR严重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2249例ADR报告中,男性6496例(53.03%)、女性5753例(46.97%),男女之比为1.13:1:41~50岁、51—60岁、61—70岁3个年龄段ADR构成比居于前三位;21—50岁年龄段女性ADR例数多于男性,其余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31.59%)、抗肿瘤药物(28.86%)、中成药(7.15%)引起ADR位于前三位,其中〈10岁患者抗感染药物ADR达972例次(7.79%);41~70岁患者抗肿瘤药物ADR达2362例次(18.94%),中成药ADR为475例次(3.81%)。注射液(79.41%)、片剂(8.40%)、粉针刑(5.61%)引起ADR列入前三位;而注射液、片剂、粉针剂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胶囊剂以31—70岁患者为主;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均以〈10岁患者为主。静脉滴注(73.04%)、口服(13.51%)、静脉注射(6.06%)引起ADR居于前三位;而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注射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肌内注射则以31—60岁患者为主。ADR导致消化系统(33.15%)、皮肤及其附件(19.25%)、神经系统(11.58%)损害列为前三位;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则以〈10岁患者为主。一般的ADR达7757例(63.33%);新的、严重的ADR为4492例(36.67%);而一般的、新的一般的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严重的、新的严重的ADR则以31—70岁患者为主。结论:不同年龄患者ADR的发生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别,应加强对不同年龄人群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关注影响因素,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5.
引文是指文献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 ,它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文不仅能对文献内容起支持、佐证和揭示其信息来源的作用 ,而且能反映作者吸收、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1~ 2 ] 。引文分析则是一种对文献的引文进行有效整合和系统评价的常用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它通过对引文的统计分析 ,可揭示出与学科或研究领域发展密切相关的某些特点[3 ] 。为探讨我国体内药物分析文献引文的一般规律 ,以了解和评价作者吸收和利用情报的实际情况 ,我们采用引文分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 ,对 190 4篇体内药物分析文献[4] 所引用的 110 94条引文 ,从引文量、引文…  相似文献   
56.
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言才  方焱  屈建 《中国药房》2002,13(8):494-495
目的 :探讨在高温 (50℃~70℃ )和室温 ((20±1)℃ )下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与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甲硝唑G)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环丙沙星和甲硝唑的含量 ;用经典恒温法、留样观察法考察环丙沙星与甲硝唑G配伍液的含量、pH值及外观变化。结果:环丙沙星、甲硝唑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 00~10 02μg/ml、2 01~20 08μg/ml ;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 30±4 28) %、(99 58±1 63) % ;70℃、8h内的热分解产物不干扰测定。高温、8h内的恒温加速试验以及室温、0~120h内的留样观察结果表明 ,环丙沙星与甲硝唑在配伍前、后药物残存率均大于95 % ;pH值、外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环丙沙星与甲硝唑以5 %葡萄糖为溶媒 ,在高温、8h内和室温、120h内均稳定 ,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57.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丹皮酚浓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清中丹皮酚(paeonol,Pae)浓度.方法:血清样品用氯仿单步萃取,萃取物以氮气流吹干后,用甲醇溶解用于色谱分析.色谱条件:采用Lichrospher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乙腈-水(30:40:3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74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 μL.结果:Pae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L-1;血清样品浓度在0.02~12.8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12.1836X-5.7137,r=0.9999,n=5;相对回收率为(101.2±1.2)%,平均萃取回收率为(79.7±3.0)%;日内RSD与日间RSD均小于10.0%(n=5).结论:该方法灵敏、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适用于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了解某三甲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如何在临床路径中发挥作用。方法:抽取该院2008年第3季度7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病历做回顾性调查,将所得到的信息根据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其总量、构成比、DDDs值、DUI值,并将其与该院全年数据或者国内外数据进行比较。结果:76例患者平均年龄34.7岁,男性3例,女性73例,平均疗程为12.9天,平均住院金额为5 062.76元。患者按泼尼松计平均用量为84.0 mg.d-1,属于大剂量范畴;羟氯喹的使用量最多;吗替麦考酚酯(骁悉)所占费用比例最高;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7.40%。结论:该季度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平均费用低于2008年该院平均住院患者住院费用,疗程比2008年住院患者平均住院疗程长;抗菌药物使用比率较为合理,药物费用构成比较小,但是使用合理性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59.
60.
健康人血浆中伪麻黄碱浓度的LC-MS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伪麻黄碱的LC—MS测定法。方法血浆中加入内标格列吡嗪,用甲醇提取后,采用选择性离子检测(SIM)方法测定其血药浓度。10名健康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后,用LC—MS测定血浆中伪麻黄碱浓度。色谱柱:XTerra MS C18(3.5μm×100mm×2.1mm);流动相:甲醇-5mmol·L^-1的醋酸铵水溶液(90:10,v/v);流速:0.2ml·min^-1;柱温:25℃。结果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5.01~1002.00μg·L^-1,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f=0.00332×C+0.00088(r=0.9997,n=5),定量下限为(LLOQ)为5.01μg·L^-1。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日内和日间变异均小于10.0%,回收率在89.6%~95.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样品稳定性良好,适用于伪麻黄碱的临床血药浓度检测、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