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19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4 毫秒
31.
目的:观察黏膜层加固硬化疗法对闭塞的食管曲张静脉再通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36例经过硬化、结扎治疗使食管静脉曲张闭塞和消失的患者进行黏膜层加固硬化治疗,观察其疗效,并通过内镜及内镜超声观察曲张静脉变化.对128例相同病情的患者行非加固治疗作对照组.随访1~13年.结果:加固治疗组无食管静脉曲张复发及再出血,而对照组有25例(19.5%)出现孤立状或条状曲张静脉伴有红色征,21例(16.4%)细小静脉变粗、局部黏膜充血明显,6例(4.7%)再出血,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黏膜层加固硬化疗法对已闭塞的食管曲张静脉有防止曲张静脉复发和再出血的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32.
33.
对胃正常、炎症和癌及癌旁组织进行连续病理切片,用Warrthin-Starry法检测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用嗜银染色技术显示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变化。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计数无关,而与胃粘膜活动性炎症相关。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直接致癌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刀豆素A(ConA)能否诱发昆明小鼠特发性肝损害。方法:ConA将刀豆素A用于昆明小鼠,并成功地诱发了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肝脏损害。结果显示:该实验模型所造成的肝脏损害为ConA剂量依赖性:肝组织病理示,门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点片状肝细胞坏死。以环孢霉素A(CSA)预先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则未见肝脏损害,肝组甥病理也未发现淋巴细胞的浸润。结论:该实验模型进一步验证了ConA性肝损害为无种属特异性的T细胞依赖性肝损害模型,同时也为深人研究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肝病等病理机制提供了又一方便、理想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35.
36.
用免疫组化ABC法对125例肝细胞癌及6例正常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进行免疫染色,癌组织内两种胶原的长度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肝及癌旁肝组织(P<0.01),有浸润转移的肝癌组织胶原长度密度明显低于无浸润和转移者(P<0.01)。结果提示肝癌组织内胶原降解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胶原在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病理过程中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核磷蛋白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0.83%,76.92%;与癌旁正常组织阳性率38.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核磷蛋白阳性率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核磷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均表达,其参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并在大肠癌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检测核磷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8.
患者男,40岁,因间断性黑便6个月,再发1d收入我院。患者于2007年12月突然出现黑便,呈柏油样,约500g。在当地医院经初步救治后,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未见异常,后未再解黑便。2008年4月患者出现解暗红色血便,约800g,  相似文献   
39.
小剂量硬化剂加固对食管静脉曲张术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密集套扎疗法的基础上进行硬化加固治疗对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对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后食管曲张静脉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患者进行硬化剂加固治疗,从齿状线开始依次向上在残存小曲张静脉内与血管旁粘膜下层注射5%鱼肝油酸钠,每点注射1—2ml,每次共注射10—14ml。观察其对静脉曲张消失后复发的预防作用。结果加固治疗组49例共行硬化治疗132次,平均2.7次,最多治疗4次。随访12~25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40例(81.9%)患者未发现食管静脉曲张再出现,原有细小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9例复发。加固组与单纯套扎组再出血率有明显差异(10.2%对23.4%,P〈0.05);超声内镜检查显示加固治疗组食管曲张静脉发现率明显低于单纯套扎组(42.9%对76.6%,P〈0.01);加固治疗组与单纯套扎组穿通支血管检出率无明显差异(42.8%对57.4%,P〉0.05)。治疗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套扎治疗后小剂量硬化剂加固治疗可显著减少套扎术后残留的食管曲张静脉、防止闭塞消失的静脉再通、预防再出血,有助于提高结扎术的长期疗效,延缓静脉曲张的复发。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套扎术急诊止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5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实施内镜下急诊套扎止血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1月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曲张静脉消失情况。结果51例(98%)患者急诊止血成功,1例(2%)止血失败,表现为术后6天内反复便血,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月复查胃镜见21例(41.2%)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28例(54.9%)中上段食管静脉曲张基本消失,2例(3.9%)存在显著的静脉曲张。术后常见并发症有咽下不适、胸骨后隐痛、低至中度发热,发生率为15.9%,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急诊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