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8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218篇
预防医学   8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3篇
  2篇
中国医学   144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我们于1995年7月以来应用黄芪、维胺脂治疗银屑病34例,观察了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脐血体外扩增的最佳造血生长因子组合及时间。方法:脐血CD34^ 细胞培养于含不同造血生长因子组合的无血清培养液。对其有核细胞数(NC)、表面抗原以及集落形成能力进行监测。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扩增组的NC和CD34^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扩增高峰分别为第10d和第6d;其中含SCF、IL-3、IL-6、TPO、Flt3-L、G-CSF及Epo的E组扩增的细胞数最多。第6d,CD34^ 细胞、NC及CFC总数分别扩增了9.90、101.80和31.18倍,第10d分别累积扩增了3.56、357.42和73.11倍。而D组(含SCF、IL-3、IL-6、TPO及Flt3-L)扩增的细胞中CD34^ 及CD34^ CD38^-含量最高。提示E组细胞分化较D组明显。结论:体外扩增可望解决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扩增中应注意其过度分化,扩增时间以6-10d为宜。  相似文献   
83.
84.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少见,随着CT 的广泛应用,国内陆续见有报道。现将我院经CT 扫描发现的11例报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9~71岁,其中17~40岁者7例,临床表现减速伤8例(其中交通事故5例,坠落伤2例,摔伤1例),加速伤3例(均为击伤)。伤后原发性昏迷10例,昏迷时间数分钟~1.5小时者8例,持续性昏迷者2例,头痛伴恶心呕吐8例,头皮血肿9例,脑脊液耳漏或/和鼻漏4例,轻偏瘫2例,四肢抽搐2例,颈抵抗、Kernig征(+)4例。入院后4例病情进行性加重,4例病情稳定后突然恶化(包括2例清除血肿后者),4例逐渐好转。CT 扫描所见首次CT 扫描示脑挫裂伤者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6例,急性硬膜下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参芪静脉注射对多西他赛/顺铂(DP)方案+胸腔注射顺铂治疗过程中癌性疲乏及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DP方案+胸腔注射顺铂治疗)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芪注射液),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及相关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16/30)(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较,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CD4+/CD8+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行为疲乏、情感疲乏、躯体疲乏、认知疲乏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注射液在NSCLC患者行DP方案+胸腔注射顺铂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增强化疗疗效及保护患者免疫功能,继而达到明显减轻患者癌性疲乏及毒副反应的目的,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1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患者不同病变组织的G蛋白仅亚单位(Gso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1例MAS患者的外周血、病变骨组织、皮肤及胸膜组织样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并对目的片段进行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结果 该患者外周血和骨组织中存在Gsα基因R201C突变,而其皮肤和胸膜组织中未检出突变。结论 经基因诊断证实该例临床确诊的MAS患者的Gsα基因存在经典的R201C突变,且累及多种组织。突变发生在胚胎形成早期,临床表现可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估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未来10年内发生髋部骨折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方法:选取298例住院的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及183例非糖尿病绝经后女性对照者,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其定腰椎2-4(L2-L4)、股骨颈骨密度。采用FRAX中国模式计算其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结果: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的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为(0.94±1.03)%,10年内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3.58±1.68)%。与绝经后女性对照组相比,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0.83±0.13)g/cm2比(0.80±0.11)g/cm2,P=0.047]和L2-L4骨密度[(1.04±0.17)g/cm2比(0.97±0.14)g/cm2,P〈0.001]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FRAX评估的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0.94±1.03)%比(0.96±0.80)%,P=0.814]和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3.58±1.68)%比(3.72±1.35)%,P=0.305],在绝经后T2DM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尽管绝经后T2DM女性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和L2-L4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者,但2组间的10年内发生骨折概率无统计学差异。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密度增高及未将T2DM作为一个危险因素纳入FRAX誖计算系统中,可能是2组间骨折概率无差异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未来的FRAX测评系统中,需将T2DM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健康女性护骨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ANKL)、以及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504名健康女性参加本研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同时测定血清IGF—Ⅰ、OPG、RANKL水平。结果在健康妇女中,血清IGF-Ⅰ水平与年龄呈明显的负相关(r=-0.702,P〈0.01),血清IGF—Ⅰ与OPG(r=-0.24,P〈0.01)、OPG/RANKL比值(r=-0.15,P〈0.01)呈明显的负相关,而与RANKL呈正相关(r=0.12,P〈0.05)。校正年龄因素的影响后,IGF-Ⅰ与健康妇女骨密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绝经后妇女中,骨质疏松组的IGF-Ⅰ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6),但OPG、RANKL和OPG/RANKL比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IGF-Ⅰ五分位组比较中,最高IGF-Ⅰ组的OPG明显低于最低IGF-Ⅰ组,RANKL则无明显差异,多元回归结果显示停经和血清IGF-Ⅰ水平是影响健康女性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血清IGF-Ⅰ水平与健康妇女骨密度之间的关系受年龄的影响,IGF-Ⅰ作为偶联因子在骨重建中的作用(骨吸收)可能是由OPG-RANKL系统介导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锁骨中段骨折患者54例,23例采用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1例采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创面大小.结果: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4.04±5.48) min、(8.69±3.44) mL、(8.69±1.18)周,接骨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0.80±13.31) min、(97.26±22.54) mL、(18.68±5.01)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创面较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小.结论:在锁骨中段骨折的治疗中闭合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较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手术创面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