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51.
巨大食管裂孔疝伴胃扭转倒置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61岁,因“黑便伴上腹痛4d,进食哽噎2d”入院。患者入院前4天吸烟及饮酒后上腹正中钝痛,无放散,恶心,剧烈呕吐1次,为少量黄色液体,伴反酸、烧心、嗳气、腹胀,随后出现黑便,每日1次,共4次,每次约50~200g,伴乏力、心悸、多汗、改变体位后黑朦,无发热及腹泻。自服云南白药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52.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羟自由基清除剂应用于脑梗塞的治疗,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应用较为广泛,国内尚未得到临床广泛应用,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我们使用依达拉奉合用尼莫地平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估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期间胃酸相关性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复方法莫替丁组和法莫替丁组(每组30例).复方法莫替丁组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5.50±10.09)岁;法莫替丁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9.72±9.54)岁.复方法莫替丁组第1天出现胃酸相关症状时给予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1片(每片含法莫替丁10 mg、碳酸钙800 mg、氢氧化镁165 mg),1次/d,第2 天有症状时,继续给予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1片,1~2次/d,如无症状,于睡前服1片,每天最多服2片;法莫替丁组第1天出现胃酸相关症状时给予法莫替丁胶囊(20 mg)1粒,第2天用法同复方法莫替丁组,每天不超过2粒,2组疗程均为7 d.观察2组首次服药后10、30、60、120 min时症状即刻缓解率和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症状评分情况和治疗结束后症状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血常规、血钙、肝肾功能、心电图变化.结果:复方法莫替丁组和法莫替丁组首次服药后,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64.31±39.64)min与(72.75±51.4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首次服药后10、30 min症状即刻缓解率分别为53.57%和82.14%与22.22%和5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60、120 min症状即刻缓解率分别为89.29%和92.86%与81.48%和92.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结束后2组症状即刻缓解率分别为92.86%和9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方法莫替丁组和法莫替丁组症状积分值治疗前分别为(3.70±1.18)分与(4.39±1.27)分,治疗结束后分别为(2.93±1.12)分与(2.72±1.2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复方法莫替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1例出现口干),法莫替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1%(头晕、恶心各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钙均无异常改变(均P>0.05).结论: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可快速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是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4.
铁稳态与炎症稳态具有明确的偶联关系,是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整合功能单元。通过对细胞内外铁的摄取-释放进行双向调节和跨膜浓度动态管理,“铁转运平衡”成为维系铁稳态的关键机制,更是炎症“促进-消散”平衡的生理基础。病理状态下,以炎症性肠病等疾病为代表,铁转运平衡贯穿炎症“诱发-进展-治疗”的全链条,是疾病炎症微环境复稳的根本前提和有效途径。巨噬细胞是炎症“促-消”稳态的核心调节细胞且密切参与铁转运平衡,是“铁-炎”稳态的重要偶联环节。目前,基于铁转运平衡理论的转化应用明显不足,特别是基于“铁-炎”稳态偶联的药物干预策略无法同时维持二者稳态,显示出较高的复杂性,且尚未得到合理发掘。本综述拟聚焦于巨噬细胞,通过文献挖掘,以表型极化等免疫学过程为窗口,总结、梳理铁转运平衡的理论研究进展;探求、展望基于铁转运平衡进行炎症干预的治疗价值。本综述以铁转运平衡为切入点,将为炎症性肠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有益的研究提示。  相似文献   
55.
孙立东  张玫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321-4321
目的观察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200 mg,3次/d,餐前温开水吞服;对照组给予胃复安10 mg口服,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6.
氨茶碱治疗氧化乐果中毒致呼吸肌麻痹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1998年6月-1999年8月收治因氧化乐果中毒致呼吸肌麻痹3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氨茶碱,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并与同期30例患者作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7.
有机磷农药中毒615例救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7年1月-2005年9月我们共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61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参莲(SL)提取物在炎症调节中发挥的治疗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别以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实验对象,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炎症模型,SL提取物低、中、高剂量(5,10,20 mg·L~(-1))药物处理24 h,另设空白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小鼠Raw264.7及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及mRNA表达;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小鼠Raw264.7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的p65及磷酸化p65(p-p65)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小鼠Raw264.7及腹腔巨噬细胞NF-κB p65分子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SL提取物是否能够影响其入核。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Raw264.7及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1β含量及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小鼠Raw264.7 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免疫荧光观察显示模型组Raw264.7及腹腔巨噬细胞均可见明显入核行为;与模型组比较,SL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小鼠Raw264.7及腹腔巨噬细胞TNF-α,IL-1β含量及mRNA表达(P0.05,P0.01),显著降低小鼠Raw264.7及p-p65蛋白(P0.01),SL提取物中剂量组可明显减弱Raw264.7及腹腔巨噬细胞入核行为。结论:SL提取物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及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9.
1 病例报告例1 男,30岁。因发热8d,头痛3d,于1996年3月25日入院。患者于8d前开始间断性发热,体温38℃,于3d前突感头痛,伴有呕吐。查体:体温38.1℃,脉搏90/min,神志清,皮肤、粘膜无出血点,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肢体肌力~级,巴宾斯基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3.5×109/L,中性0.91,血红蛋白165g/L,血小板90×1012/L;头颅CT示:右侧脑室区出血(20ml)。诊断为脑出血,给予降颅压治疗5d后,突然出现少尿,尿常规蛋白阳性。B超提示:双侧肾脏增大,怀疑流行性出血热(EHF),入院第6天查血常规发现异常淋巴细胞,EHF抗体强阳性,遂确诊。给予血液透…  相似文献   
60.
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的首要死因。抗转移治疗药物匮乏是肿瘤治疗的瓶颈问题。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诱导的血小板聚集(TCIPA)是肿瘤-血小板相互作用的基础,其密切调节着肿瘤血行转移的各个进程,具有平衡双向调控的特色:一方面,肿瘤能够诱导血小板向其聚集从而保护肿瘤细胞的生存以及免疫逃逸;另一方面,激活的血小板反向促进着肿瘤细胞的血行运输及远隔转移灶的形成等过程。鸡血藤为一味经典的活血化瘀中药,多部中医药古籍中都记载了其具有显著的"去瘀血、生新血"等作用,且该药物大多作用于血液,以改善血凝状态为特征。近年来,有更多的报道研究发现其可通过调节血液微环境,发挥抗肿瘤转移的药效作用。在此背景下,本综述总结归纳了血小板-肿瘤相互作用的病理特点和调控机制,并探讨了以鸡血藤为代表的活血化瘀中药在抗TCIPA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治疗思路的高度重视,对TCIPA研究进展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并对未来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策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