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4篇 |
内科学 | 13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8篇 |
综合类 | 13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3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8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睑结膜入路整复烧伤后结膜外翻嵌顿孙海宁李小凡李云生刘久春田福泉吴朝阳颜面部Ⅲ度烧伤出现睑结膜外翻嵌顿者,如采用早期眼睑焦痂切除植皮手术修复,往往效果欠佳[1,2],甚至复发呈难复性嵌顿状态,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3,4]。我们应用经睑结膜入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2.
在烧伤抗感染治疗中,实验室提供的血液细菌培养指标往往难以及时表达血液中细菌数量与抗生素应用后的变化。1993年开始我科应用美国 Bradford 公司制造的 VPM(Variable projection medical microscopysystem)型多功能光导显微镜系统,利用其独特性能对46例较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外周血中细菌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同时与实验室血液培养、创面细菌培养、痂下组织菌量测定三项指标同步进行相关性比较,探讨外周血细菌计数在感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总结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经验,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至2007年3月152例二尖瓣前叶脱垂的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我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男96例,女56例;年龄10~73岁(38.54±17.22岁)。其中瓣膜退行性病变119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24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6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反流量中度70例,中度至重度63例,重度19例;前叶病变87例,前叶+后叶病变65例;152例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术中经注水实验或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满意,术后早期无死亡。随访3个月~8.5年,随访135例,随访率88.82%(135/152);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93例,Ⅱ级35例,Ⅲ级3例,Ⅳ级4例;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左心房内径(41.09±10.40mmvs.45.32±10.07mm,t=4.186,P=0.000),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04±7.74mmvs.60.70±7.72mm,t=9.676,P=0.000)与术前比较均明显缩小;无或微量反流36例,轻度反流45例,轻度至中度反流38例,中度反流9例,中度至重度反流7例。5例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晚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虽然二尖瓣前叶病变成形手术相对复杂,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情况选用相应的成形手术方法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5.
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缺损 (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可单独发生 ,也可以是法洛四联症 (TOF)、大动脉转位等复杂畸形的一部分。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手术技巧的提高 ,VSD修补术的死亡率目前已很低 ,但仍存在不少并发症 ,其中残余漏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残余漏可造成血液破坏、心功能衰竭、心内感染等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临床上对 VSD术后残余漏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及治疗。本文将国内外近年来对残余漏病因、预防、诊治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 残余漏的好发部位残余漏多发于三尖瓣前、隔瓣基底周围 ,这可能与该区域邻近主动脉瓣和传导束等… 相似文献
86.
多年来,临床上针对脓毒症炎症反应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人们在寻找能够清除或拮抗有关炎症细胞和炎症反应的有效物质,降低它们在体液中的水平或阻断其作用点,以求有可能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治疗带来突破性进展。但实际上这些新的探索及治疗方法进展极为缓慢,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各种人工合成的抗体往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介质和炎性细胞复杂网络中的某一条途径,而在MODS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因子作用是多向性和多样性的,没有一种炎症介质起惟一决定性作用〔1,2〕。1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沿革脓毒症是由细菌和毒素引发的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过度活化,大量可溶性炎症介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等)参与MODS病理生理过程。既然体内治疗效果不理想,那么能否在体外从血液中清除这些毒性物质,来影响脓毒症的转归〔3〕。1977年,Kramer等,创造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的技术,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引入血液透析领域,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技术(CRRT):如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透析(CAVHD)、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AVHDF)、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性静脉-静脉血... 相似文献
87.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l2月间采用后路器械固定、前路彻底病灶清除植骨的方法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27例。其中胸椎6例,胸腰段10例,腰椎11例;累及2个节段17例,3个节段7例,4个节段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6例伴流注脓肿形成;15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抗结核2周后手术,手术方式为先行后路脊柱内固定,后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治疗。术中放置引流管和局部注药管。结果平均随访4年,除术后复发2例外,余25例患者平均术后6个月获得椎体间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2.6%。17例患者于术后1~4年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提高临床治愈率。为尽量保留脊柱的运动单位应及时取出内固定。术中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增加窦道的发生,术中置管化疗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控制。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回顾10年间随访超过5年的5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男1例,女4例。平均年龄9.2岁。MR分型:I型3例,II型2例。1例合并病理骨折。治疗方法均采用术前化疗2疗程+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手术+术后化疗。结果5例患者平均随访82个月(60~126个月)。无复发、转移和死亡。3例发生灭活骨骨折,均再次行植骨内固定术,再次术后半年骨愈合良好。患膝屈曲≥110°3例,90°1例,70°1例。双下肢等长1例,患肢短缩〈2cm3例,8cm1例。肢体功能评分为13~30分,平均25.6分。结论保留骨骺的灭活再植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可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关节活动受限和灭活骨骨折是该手术的最常见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9.
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临床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肿瘤切除术,及其重建方法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所治疗的32例椎体肿瘤患者,其中颈椎6例,胸椎5例,腰椎17例,骶骨4例。转移性肿瘤23例,骨巨细胞瘤4例,骨髓瘤3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软骨肉瘤1例。对上述患者根据病变的不同采取不同入路的肿瘤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结果无因手术原因而死亡的病例,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的病例。2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内固定物松动。25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1例因非肿瘤原因死亡,7例因广泛转移而死亡,1例术后复发后再次行肿瘤切除术。余16例近期恢复理想。结论对于脊柱肿瘤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根据病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肿瘤切除内固定手术,以最大限度的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人工单髁关节置换(UKA)在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适应证选择、临床疗效及假体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应用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共500例患者的随访结果。其中,男176例,女324例;年龄43~91岁,平均61.12岁。根据年龄分组:中龄组133例,老龄组295例,高龄组72例。根据Iwano髌股关节影像学分级分组:0-1级组104例,2级组179例,3级组182例,4级组35例。通过膝关节活动度(ROM)、KSS评分与OK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单髁关节假体生存率、不同年龄与髌股关节退变程度对假体生存率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50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18年11月,共随访1.59~11.60年,平均5.27年。膝关节ROM:术前111°,术后117°(=-2.334,0.05); KSS评分:术前59分,术后93分(=-2.586,0.05); OKS评分:术前24分,术后45分(=-2.056,0.05)500例患者中共有2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人工单髁关节10年假体生存率为96.0%。年龄分组:中龄组10年假体生存率为89.8%,老龄组为99.0%,高龄组为97.2%,三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7,=0.02);对于术后KSS及OKS评分而言,不同年龄组在整体比较以及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但老龄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显著高于高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2)。Iwano影像学分级分组:0-1级组假体生存率为98.9%,2级组为92.7%,3级组为97.8%,4级组为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62,=0.244); Iwano各期患者术后ROM及KSS评分均未发现显著不同,4级组对术后OKS评分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27,=0.00)。结论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传统单髁置换手术适应证可能已不再适应现代单髁置换手术,可通过准确的适应证选择以及精确的手术操作,以保证UKA获得良好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