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0篇 |
免费 | 38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30篇 |
妇产科学 | 37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23篇 |
内科学 | 74篇 |
神经病学 | 51篇 |
特种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171篇 |
预防医学 | 309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72篇 |
中国医学 | 72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88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115篇 |
2008年 | 89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有症状的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听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有症状的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发生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结果与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①回顾性观察40例有症状婴儿CMV感染的BAEP.②分析BAEP结果与尿CMV-DNA定量(FQ-PCR法)、血清CMV-IgM抗体、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水平(DBIL、UDBIL)、血常规(PLT、HGB)等实验室检查及肝脾大、CMV肺炎、早产等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有症状的CMV感染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病率更高(82.5%),多伴有肝脾肿大(77.5%)、肺炎(35%)、先天性感染易合并先天畸形(32.5%)、血液系统受累(15%)、早产(12.5%)、胆道闭锁(10%)、抽搐(10%),病程中可并发机会致病菌败血症(7.5%).有症状的婴儿CMV感染听力正常和听力异常的患儿尿CMV-DNA定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婴儿CMV感染是导致人类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症状的婴儿CMV感染应警惕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尿CMV-DNA定量高于104copies/ml 者应高度怀疑SNHL的发生,所有CMV感染患儿均应进行听力筛查,BAEP是早期发现CMV听路病变的敏感、非损伤性检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UL139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HD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3株HD患儿痉挛段肠组织标本和6株尿标本的临床株进行UL139开放阅读框(ORF)的扩增及测序。对照组为10个无症状HCMV感染患儿的尿标本。结果28个HD临床株完成测序,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UL139基因DNA序列分为3组5个基因型。G3为主要基因型(48.1%)。与对照组比较,X^2=7.378,P=0.194。24个临床株同时完成了HCMVUL144基因测序,HCMVUL144与UL139基因经Kendall等级相关分析r=-0.114,P=0.425。不同临床分型HD分散分布于UL139各个基因型中。结论HCMVUL139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UL139基因分型与HD的临床分型无关;UL139基因与UL144基因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3.
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抑制β淀粉样蛋白25~35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凋亡/P>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Aβ介导的NSCs毒性作用的保护机制.方法 从E14 SD大鼠大脑中分离神经干细胞,分别用Aβ、IGF-1和Aβ加IGF-1处理,锥虫蓝(trypan blue)染色确定细胞死亡数量和细胞死亡率,BrdU标记并分析细胞增殖能力,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和新生细胞,TUNEL技术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IGF-1处理时细胞死亡率低下,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生成,但无TUNEL阳性细胞.Aβ处理组细胞死亡率在6~48 h快速上升,并形成大量TUNEL阳性细胞.而IGF-1加Aβ处理时,细胞死亡率较Aβ组显著下降.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结论 Aβ促进神经干细胞死亡和凋亡;而IGF-1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并抑制由Aβ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4.
35.
传统的体绘制光线投射算法虽然已成为医学影像三维重建的主流方法之一,但是其生成的三维模型质量与绘制速度仍不能满足临床医学诊断的要求。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和改进采样点数据合成的医学影像三维重建算法,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提升绘制速度;通过增加采样点的个数提高三维重建的成像质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提高成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提高绘制速度,可将圆锥绘制速度较传统方法提升20%,髋关节平均绘制速度提升18%,并且生成圆锥图像的MSE小于传统算法,SSIM大于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36.
儿童高胆红素血症常表现为黄疸,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普遍存在的一种症状,各种病理生理学、解剖学、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遗传代谢性因素及疾病均可引起黄疸。不同的原因导致的黄疸其严重程度及预后不同,并且有不同的时间敏感性和不同的治疗计划。早期诊断和评估、并给予个性化的优化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二代测序技术使临床医生能够快速有效的对临床实践中无法通过常规血液检查直接诊断的疾病进行分子学诊断,进而精准治疗。文章主要介绍儿童高胆红素血症常见病因及其诊治策略。 相似文献
37.
消化道异物是指在消化道内不能被消化且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滞留在消化道管腔内的物体。在儿童消化道异物中,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常缺乏特异性,病史有时陈诉不清,如果处理不及时,延误治疗时机,会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本文就儿童消化道异物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异物类型、嵌顿部位、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 相似文献
38.
目的:双歧杆菌是肠黏膜屏障中生物屏障的主要成分,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该研究欲探讨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血清和回肠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和小肠绒毛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内毒素制造内毒素损伤动物模型(模型组,E组),治疗组(T组)提前7 d给予双歧杆菌灌胃,同时设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后检测血清和肠组织中MDA的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小肠组织ICAM-1蛋白质和核酸水平的变化。结果:E组血清和小肠MDA含量较对照组增加,以6 h增加明显(肠组织:99.88±12.62 nmol/mg prot vs 84.25±12.96 nmol/mg prot,P<0.05;血清:1.67±0.30 nmol/mL vs 1.13±0.20 nmol/mL,P<0.05);T组MDA含量(6 h:肠组织92.75±9.28 nmol/mg prot;血清1.17±0.23 nmol/mL)较E组下降;E组小肠组织ICAM-1蛋白质和核酸表达增加,分别以6 h和2 h为著,T组改变低于E组(P<0.05)。 结论:内毒素损伤幼鼠血清和小肠MDA含量增加,同时ICAM-1蛋白质和mRNA表达增加,外源性给予双歧杆菌能降低内毒素组MDA和ICAM-1的增加,表明双歧杆菌能通过抑制大鼠体内的MDA含量和ICAM-1的表达而起到一定的肠道保护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4):375-378] 相似文献
39.
先天性巨结肠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UL144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UL144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临床株中的多态性,探讨HCMV UL144基因多态性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53个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痉挛段结肠手术标本及经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MV DNA为阳性的4个HD患儿的尿标本,对照组为无症状或仅有皮肤轻度黄疸的6个尿标本.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扩增HCMV UL144基因开放阅读框架(ORF),扩增阳性的临床株进行双向DNA测序,最后通过DNAclub、Bioedit、DNAstar、GeneDoc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3份HD痉挛段肠组织(46%)及4份尿标本HCMV UL144基因扩增阳性,并且完成测序.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25个HD患儿的DNA序列分为3个基因型,G1A型64.0%,G2型24%,G3型12%.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χ^2=10.93,P为0.012;其中HD临床株G1A和G3型基因经Fisher检验,P为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结肠型、长段型及普通型HD分散分布于UL144各个基因型中.结论HD与HCMV感染有关,HCMV可能是HD的病因之一;在HD患儿中,HCMV感染以UL144基因G1A型为主;HD的临床分型与HCMV UL144基因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初诊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IB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初诊,并确诊为IBD的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以及治疗方案。结果 IBD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为主。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儿较克罗恩病(CD)患儿更易出现腹泻及便血症状(P<0.05),而CD患儿腹痛症状更为明显(P<0.05),同时更易出现肠外表现,34.0%患儿出现生长发育和营养障碍,84.9%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状态改变。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炎症性指标(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为主,UC和CD患儿的血清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和CD患儿,内镜及病理表现明显不同,MRE同时观察到肠壁强化和瘘管及肿块的形成。51例单纯药物治疗,2例联合手术治疗。其中,13例患儿应用了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诱导缓解迅速,身高、体质量有所增长。结论对临床出现腹痛、腹泻、便血、发热以及营养状态不佳的患儿,要警惕IBD的发生;需结合生化、影像学、内镜、病理进行综合诊断;MRE无创、无辐射,值得推广;中重度患者,IFX可以迅速缓解病情,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