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椎间盘、椎旁肌肉磁共振成像(MRI)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5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45例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纳入观察组,40例无骨质疏松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Pfirrmann分级、L1~L5椎旁肌肉的相关指标,包括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双侧竖脊肌横截面积、椎体横截面积、脂肪变性比例。结果 2组Pfirrmann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L1~L5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双侧竖脊肌横截面积显著大于观察组,L1~L5脂肪变性比例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1~L5椎体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高于单纯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椎旁肌肉MRI变化主要表现为双侧多裂肌、竖脊肌横截面积减小和脂肪变性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采用高分辨率MR(HRMR)图像处理显示骨小梁结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组选取16例绝经后伴有骨质疏松的妇女,对照组选取1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妇女.用3.0T HRMR扫描仪行右侧跟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矢状面扫描.对MR图像处理后获得单位面积连通数(CN/RA)、骨小梁面积/ROI (Tb/RA)、骨髓面积/ROI (BM/RA)、单位面积骨小梁长度(TL/RA)、骨小梁平均厚度(Tb.Th)、骨小梁平均间隔(Tb.Sp)、单位面积节点数(NC/RA)、节点间支撑体平均长度(ntnSL)及单位面积欧拉数(EN/RA)9个骨小梁结构参数.结果 9个骨小梁结构参数中CN/RA、Tb.Th、Tb.Sp、ntnSL、EN/RA 5个参数在研究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RA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RMR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区分骨质疏松和正常状态,并能显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小梁结构.  相似文献   
23.
分析人体上呼吸道内流固耦合现象,深入认识上呼吸道内气流运动特性,对于研究气溶胶在人体上呼吸道内的扩散、转捩及沉积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流固耦合力学数值仿真方法,在呼吸流量为30 L/min的状态下,对人体上呼吸道内稳态气流运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系统分析流固耦合作用下上呼吸道壁面的形变特点、壁面剪切应力分布以及呼吸道内的气流运动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强度稳态呼吸模式下,人体上呼吸道整体向后运动,三级支气管位移最大为4.99 mm,气管前壁面受到拉伸,后壁面受到压缩;口喉模型中受到的壁面剪应力较大,最大处可达30.34 Pa,气管支气管受到的壁面剪切应力较小;气流速度在声门处达到最大值7.85 m/s,在咽部外壁、气管外壁发生分离现象,气流在气管内壁形成局部高速区,支气管内气流在分叉处分离,靠近支气管内壁速度较高。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研究上呼吸道模型内气流组织形式,深入认识上呼吸道内气流运动特性,为分析气溶胶在人体上呼吸道内的扩散、转捩以及沉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对真实人体上呼吸道模型内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并针对口腔、咽腔和气管等不同位置对气流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气流在舌苔上部和口腔中部速度较高,到咽部时,由于截面积的变小而导致气流速度增大,在声门处气流速度达到最大(10.24 m/s),且在气管内呈前高后低分布;而在涡量分布方面,气流在声门部位产生强烈的喷射,致使气管内部速度梯度增加,在声门的前后壁面形成两个涡量集中区,并导致气管前壁面的涡量值要明显高于后壁面。结论 PIV是研究人体上呼吸道内气流组织形式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探索有毒气溶胶对人体的危害和吸入药物气溶胶的治疗效果以及研究呼吸系统的发病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目的 研究咽喉部位射流所诱导的涡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加深对咽喉部位气流喷射运动特性以及咽喉部位疾病防治的认识。方法 运用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构建真实人体口喉三维模型,运用大涡模拟数值仿真方法对模型内的涡结构演化过程进行精细模拟。结果 吸气过程中,气流在口腔中部形成多个涡管结构,气流在声门部位形成强烈射流;呼气过程中,气流在咽喉部位产生较为复杂的涡结构。结论 吸气过程中,气流在咽部发生湍流转捩,气管前壁处出现了类似于马蹄形状的“马蹄涡”;呼气过程中,咽喉后壁处射流受到阻碍,形成了“拱状涡”。  相似文献   
27.
气溶胶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模型内沉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气溶胶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模型内的沉积规律,探索有毒气溶胶在人体上呼吸道的致病机理。方法 采用ABS材料制作人体上呼吸道实验模型,搭建人体上呼吸道内气溶胶颗粒沉积的实验台,开展不同呼吸流量(30、60 L/min)条件下不同粒径(0.3、6.5 μm)的气溶胶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模型中的沉积实验。结果 不同呼吸流量下不同粒径气溶胶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模型内沉积模式趋势一致,在咽部、喉部和气管部位沉积较多,且喉部沉积最多。结论 呼吸流量对模型内气溶胶颗粒沉积率影响较大,大粒径气溶胶更易沉积到模型中,惯性碰撞和湍流强度是气溶胶颗粒沉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8.
29.
自1995年6月~2000年6月,我科门诊运用手法复位,结合超短波疗法治疗腰椎后关节错位,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120例患者,男84例,女36例,年龄19~68岁,L4-5关节56例,L5~S1关节47例,L4-5、L5~S1双关节17例;病程2~13d,有明确扭伤史的89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的各资料经对经无明显差具有可比性。1.2方法(1)治疗组:患者俯卧,医者先用右手拇指指腹在腰部痛点及附近区域点按,力度…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人体呼吸道内气溶胶沉积规律,对于认识有毒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提高治疗药物气溶胶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人体上呼吸道的实验模型,在呼吸流量为30 L/min的状态下,分别对粒径为0.3和6.5 μm的气溶胶在人体上呼吸道内的沉积进行实验研究,分析气溶胶在上呼吸道内的沉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气溶胶在咽、喉和气管位置存留较多;气溶胶粒径对其在上呼吸道内的沉积模式影响较小,两种粒径气溶胶的沉积模式很相似,仅对其在呼吸道内不同部位的沉积率影响较大;惯性碰撞和湍流扩散是气溶胶的主要沉积机制,气溶胶在人体呼吸道内不同部位的沉积率均随惯性参数值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