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睾丸皮下埋藏对精子发生影响的可逆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睾丸皮下埋藏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后,将埋藏之睾丸放回正常阴囊内其精子发生障碍是否可逆.方法 育龄期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2只,曾有过生育史的雌性12只,将雄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完全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12只);双埋组(双侧睾丸埋藏组12只);单埋组(单侧睾丸埋藏组18只).双埋组将睾丸埋藏于两侧腹股沟区皮下;单埋组将一侧睾丸置于腹股沟区皮下,另一侧睾丸保留在阴囊内;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成功后第9周空白组、双埋组、单埋组分别随机取6只进行睾丸活检,均行HE染色及采用TUNEL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对空白组及双埋组的剩余6只与分别与雌兔一一配对喂养观察生育情况.同期将单埋组未取活检的12只动物的未处理侧睾丸从正常阴囊内移出埋藏至同侧腹股沟区皮下,而将前期埋藏之睾丸放回刚移走睾丸的对侧正常阴囊内.单埋组睾丸放回阴囊后第4周及第9周分别对放回阴囊之睾丸取6只取活检,HE染色及TUNEL法检测生精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双埋组模型建立后第9周的HE染色见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明显减少,排列紊乱,管腔内未见精子;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精原细胞也有明显凋亡征象,生精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配对喂养雌兔均无生育,生育率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单埋组模型建立后第9周埋藏之睾丸活检HE染色结果与双埋组相似,TUNEL法检测结果生精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双埋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埋藏睾丸放回阴囊术后第9周的HE染色示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层数增多,可见成熟精子,凋亡指数与双埋组比较明显降低.结论 睾丸皮下埋藏与皮瓣重建阴囊一样会导致睾丸精子发生障碍,但这种损害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72.
<正>臀部创面常由压疮、深度烧伤、皮肤鳞癌、脓肿等导致,在外科较为常见[1-2]。对于臀部皮肤鳞癌的治疗,往往采用扩大切除联合快速术中冰冻的手术方式,以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但导致较大的残存创面。臀部创面在修复时需考虑术后外形及功能,常用的修复方法为局部皮瓣或臀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由于局部皮瓣长宽比例受限,转移后血运不可靠,且供区常需植皮修复;臀大肌肌皮瓣需切取一部分臀大肌,  相似文献   
73.
小剂量环磷酰胺促进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剂量环磷酰胺对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环磷酰胺组(n=50)、烧伤组(n=50)、空白组(n=10)。造模后立即注药,于3、6、12、24和48h采集骨髓和血液,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中性粒细胞凋亡。结果 骨髓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烧伤组从第6h开始增加至第12h,达到峰值(P<0.05),第24h后降至正常;环磷酰胺组从第6h开始增加直到第48h(P<0.05);环磷酰胺组第24h和48h凋亡率较烧伤组明显增加(P<0.05). 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凋亡率:烧伤组从第6h降低明显(P<0.05),直到第48h;环磷酰胺组从第6h降低明显(P<0.05),直到第48h;环磷酰胺组第6h和12h较烧伤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小剂量环磷酰胺加速严重烧伤早期大鼠骨髓和周围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对烧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机器绞伤、爆炸伤等常导致指体毁损或复合组织缺损,临床修复再造比较困难,传统的手术方式存在外形不美观、多次手术修整等弊端.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手指是手外科经典手术方式之一[1].自2005年1月至2011年9月,我科采用第二足趾复合组织瓣再造手指组织缺损28例34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5.
背景:足内侧皮瓣因其有较好的色泽和质地,还能恢复保护性感觉,在临床应用较广泛,但该皮瓣的支配神经缺乏详细的解剖学资料.目的:在明确局部解剖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跟腱周围组织缺损,观察修复效果.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和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对象:选择2004-01/2007-06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跟腱及局部皮肤缺损患者11例进行缺损修复,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5~40岁.方法:实验于2004-01/2007-06在贵州省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室完成.20侧下肢标本来自遵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教研窜12条肢体以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患者截肢的8条肢体(患者同意将截肢用于实验).2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重点显微解剖:[1]足底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外径、长度和分布.[2]隐神经在内踝下的分支、分布.同期在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完成采用带隐神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跟腱周围组织缺损11例,皮瓣均采用带蒂转移修复缺损,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后采用回院复诊的形式完成随访1个月~2年,观察皮瓣的色泽、质地和与对侧足内侧区两点辨别觉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支配带隐神经的足内侧皮瓣的血管神经情况和该皮瓣转移修复跟腱周围组织缺损后的外观和功能.结果:[1]解刮学观测结果:足底内侧动脉在距其起始1.0~2.0cm处分为浅、深两支.浅支穿拇趾展肌,在舟骨粗隆附近浅出,外径(1.0±0.2)mm(成人).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足底内侧动脉的直接延续,外径(1.5±0.3)mm(成人),距足底内侧动脉起点2.5~5.0 cm处分为内侧深支和外侧深支,内侧深支在拇趾展肌深面潜行,在舟骨粗隆下方距内、外侧深支分支处再分为内侧支(皮支)和外侧支.[2]临床应用:本组共用11个皮瓣,皮瓣早期无血管危象发生、未出现皮瓣坏死、完全成活,无患者发生血管危象.7例获随访,其中2例随访1个月,3例随访6个月,1例随访1年,1例随访2年.随访期间观察到移植的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皮瓣与对侧足内侧区两点辨别觉无差异.结论:足内侧皮瓣由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供血,是隐神经的绝对支配区.隐神经支配的足内侧皮瓣能够修复跟腱及其周围组织缺损,且具有解剖变异少,切取容易等解剖恒定优势,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6.
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浩军  李英  孙广峰  郭敏 《山东医药》2008,48(42):44-45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三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栓通、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组给予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均为14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21天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E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疗程结束后3个月时进行生存和ADL随访。结果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4.71%、78.79%;治疗第21天依达拉奉组ESS评分、治疗后3个月时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联合组与依达拉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某一航空公司飞行员心理品质综合测评,了解其飞行员基本能力,探讨对民航机长和教员的选拔与评价方法,并对该公司管理提出建议。方法采用自开发的飞行员心理品质评定系统,16PF、PCI个人工作量表和问卷方法,对该公司两地80名飞行员全部进行测评。结果(1)公司两地飞行员的飞行基本能力不存在差异,机长与教员在认知-运动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2)高水平认知-运动组与低水平组在稳定性、实验性和自律性三项人格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总体良好。情绪稳定、理智、自信构成主导人格特征。(3)PCI个人工作特性调查表明,69%的机长属于高任务-高关系型的。结论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8.
目的:中性粒细胞在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关键作用。有研究证实,低剂量环磷酰胺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观察低剂量环磷酰胺对严重烧伤早期大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5分别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110只,体质量160~200g,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环磷酰胺组(n=50)、烧伤模型组(n=50)、空白组(n=10)。环磷酰胺组与烧伤模型组复制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后,烧伤模型组立即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氏液,环磷酰胺组立即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氏液和环磷酰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于造模后3,6,12,24,48h采集骨髓,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中性粒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10只SD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与空白组比较,烧伤模型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在造模后第6小时开始增加(P<0.05),第12小时达峰值,第24小时开始降低,环磷酰胺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在造模后第6小时开始增加(P<0.05),且持续增加直至第48小时。与烧伤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从造模后第6小时开始凋亡率增加,且在造模后第24,48小时凋亡率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环磷酰胺组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从造模后第3小时开始减少直至第48小时(P<0.05),烧伤模型组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从造模后第3小时开始减少直至第48小时(P<0.05)。与烧伤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中性粒细胞数量仅造模后第3小时明显减少(P<0.05),其他时段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环磷酰胺加速严重烧伤早期大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抑制其排空,对烧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7月,采用保留展肌的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5~40岁,中位年龄23岁。瘢痕挛缩持续时间4~23年,平均9年。合并手关节僵硬3例,伴肌腱外露2例,肌腱合并神经外露2例。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4.5 cm×4.0 cm~8.0 cm×6.0 cm。皮瓣血管蒂长7~8 cm,平均7.5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相似。皮肤感觉恢复时间5~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为S_4级5例,S_3~+级2例,S_3级2例;两点辨别觉6.0~10.0 mm,平均8.5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功能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供足趾外展及屈曲活动均未受影响,植皮区稍有色素沉着。结论改良足底内侧游离皮瓣修复手掌部瘢痕挛缩畸形,不破坏展肌,供区损伤小,提高了植皮成活率,供足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