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4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106篇 |
内科学 | 41篇 |
皮肤病学 | 5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156篇 |
综合类 | 258篇 |
预防医学 | 63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05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52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41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66篇 |
2009年 | 57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眩晕发作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临床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患者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通过头颈部运动诱发眩晕,在诱发运动前及运动后即刻用彩色多普勒对双侧椎动脉走行、管腔结构、内径、血流速度(PV)和阻力指数(RI)进行测定.作详细记录,比较患者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头颈部运动前后患者组的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增加者(55.6±12)cm/s vs(48.6±7.8)cm/s,(65.7±5.4)cm/s vs(52.7±8.7)P<0.05;降低者(62.4±2.8)cm/s vs (52.2±8.6)cm/s,(51.7±13.2)cm/s vs(46.6±3.8)cm/s P<0.05) 血管内径及RI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头颈部运动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的人数患者组多于对照组(57/103 vs 10/30,p<0.05),降低的人数患者组少于对照组(20/103 vs 9/30P<0.05).而且椎动脉有变化的血管条数及变化幅度患者组多于对照组,分别为106/206 vs 23/60,P<0.01及(增加者(10±8.7)cm/s vs(4.1±3.29)cm/s ;降低者(10.7±7.4)cm/s vs (5.58±5.3)cm/s P<0.05).(3)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均可以引起眩晕.但减低更易引起眩晕.结论(1)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大幅度变化(2)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2.
影响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变化情况,分析影响术后活动度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57例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正侧位和伸屈位X线检查,分析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拟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和FSU后凸角度与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的关系.结果(1)术前拟置换节段椎间隙高度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值<0.8的患者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7.1°,≥0.8的患者平均为9.2°,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前拟置换节段活动度<6°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为6.8°,≥6°的患者平均为9.7°,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置换节段FSU与上位椎体高度比值下降≥0.05的患者术后活动度平均增加0.190°,<0.05的患者平均增加2.13°,经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术后FSU后凸角度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0.73°,后凸角度无增加者活动度平均增加1.90°,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FSU高度下降影响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20%和(或)屈伸活动度之和<60°者不适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分析对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诊断的一致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收治后被确诊的早期胃癌患者,共计60例.对患者分别采用外科病理检查与胃镜活检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认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胃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外科病理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麻醉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全麻下实施手术的ASA分级Ⅰ~Ⅱ级的困难气道患者3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n=15)和解剖定位组(A组,n=15).全部患者均选择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腔气管插管.U组在超声下显示呈高回声的甲舌膜,观察到无回声的喉上动脉穿出甲舌膜,喉上神经内支位于喉上动脉内侧,通过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在此区域注入局麻药,以相同的方法阻滞对侧喉上神经内支.超声下显示呈高回声的环甲膜,通过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进行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A组依靠传统的解剖标志定位方法触诊舌骨大角和甲状软骨上角,进行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触诊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等解剖标志,通过环甲膜穿刺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确定气管插管成功后,各组患者均进行快速麻醉诱导.比较2组患者间环甲膜穿刺成功率、各级呛咳发生率和围插管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U组患者的环甲膜穿刺成功率更高(P<0.05),呛咳发生率更低(P<0.05).与A组相比,U组患者T1(入室后)、T2(插管前)和T5(插管后3min)HR、SBP、DB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插管时)、T4(插管后1min)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的幅度较小(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麻醉,在清醒气管插管时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术前钩椎关节的退变程度与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ACDR)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受ACDR并获得最低5年随访的患者70例,其中男35例,女35例;年龄25~62(42±8)岁。术前颈椎正位X线片用于评价钩椎关节退变情况,侧位X线片用于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术后5年随访时侧位和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评价异位骨化情况。采用我们提出的分级方法评价术前钩椎关节退变情况,采用Kellgren&Lawrence分级和McAfee分级评价椎间隙退变情况和异位骨化情况。统计不同患者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相关系数检验。根据假体的不同类型和术后异位骨化发生部位,明确二者之间有无关系。结果 7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2~74(62.7±4.8)个月,手术方式均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前钩椎关节退变程度与术后异位骨化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85(P<0.01)。术前Kellgren&Lawrence椎间隙退变与术后异位骨化的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557(P<0.01)。术前K...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中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病原谱。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入组3类患儿:有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流行病学史的ARI组(疑似病例组),无2019-nCoV相关流行病学史的ARI组(单纯ARI组),既无流行病学史也无呼吸道感染、但因其他疾病需住院治疗的排查组(非ARI组),每组预计纳入至少30例。疑似病例组同时采集咽拭子和鼻咽拭子标本,单纯ARI组及非ARI组仅采集鼻咽拭子标本;所有标本同步应用两个不同厂家的试剂盒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鼻咽拭子标本进行ARI多病原核酸检测。单纯ARI组与2019、2018年同期的ARI患儿多病原核酸检测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至2020年2月20日总计入组244例患儿,男139例、女105例,年龄(5±4)岁,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疑似病例组(69.4%,25/36)与单纯ARI组(55.3%,73/132)均有较高的病原检出,以肺炎支原体阳性检出率为最高[19.4%(7/3... 相似文献
107.
勃起功能障碍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134例ED患者行病史记录,血睾酮、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检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并与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34例ED患者中97例(72.4%)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值(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10%(7.46%±1.6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睾酮、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皮功能影响因素主要有吸烟和运动。结论:大部分青年、中年ED患者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下降相关,吸烟和缺乏运动可能是ED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S - 10 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 (S - 10 0 +DC)在涎腺及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将 2 0例正常涎腺组织、2 0例涎腺良性肿瘤、2 0例涎腺恶性肿瘤的蜡块制成 5 μm厚的连续切片 ,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S - 10 0 +DC在正常涎腺及涎腺良、恶性肿瘤中 ,分布呈显著差异性 (P <0 .0 1) ;②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黏液样及软骨样和导管样结构的外层肌上皮细胞高度表达S - 10 0蛋白 ;③腺样囊性癌癌实质内高度表达S - 10 0蛋白。结论 ①DC在局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证实了涎腺多性肿瘤中黏液样及软骨样组织来源于肌上皮细胞 ;③通过S - 10 0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位置 ,为鉴别此实验中的 4种涎腺恶性肿瘤的组织分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制备CD20的单克隆抗体(mAb),并探讨对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CD20和pET-32a-CD20。以融合蛋白CD20-GST为免疫源免疫BALB/c雌性小鼠制备(mAb)。结果:CD20-GST和CD20-His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高效表达,经纯化后可获得高纯度的CD20蛋白。结论:成功制备高纯度CD20蛋白并以此为抗原制备了1株能够稳定分泌抗人CD20的鼠单mAb的杂交瘤细胞株BD11F4。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抗CD20单克隆抗体既可单独应用,亦可作为放射性同位素或细胞毒制剂的载体,其疗效显著,且使用安全,副反应小。许多研究报道已阐明了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几种可能的效应机制。目前,人们正致力于探索一些新的治疗策略以期提高这种疗法的特异性,减少其非特异性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在临床教学中的加强学生医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临床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十分必要而且很重要的,针对当代医学生特点提出可加强医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特别是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