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82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侯振江  孙剑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02-1404
原发性肝癌 (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死亡率高 ,被称为“癌中之王”。近年来研究发现 ,细胞因子与肝癌的发生和侵袭有关。本文就细胞因子检测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概述如下。1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e,IL)及其受体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血清可溶性IL—2受体 (sIL -2R)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 ,且B型超声下肿瘤结节呈低回声者明显高于强回声者。王小众等报告PHC患者血清及腹水sIL -2R均显著升高 ,以后者更为明显 ,而mIL -2R表达阳性率较正常为低。张方信等[1]发现 ,26例PHC患者PBMC的IL -2R水平及IL -2R表达明显下降 ,…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性 ,6 3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烧感 3个月于 2 0 0 0年 11月 8日入院。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 :食管中段一长约 5 cm的黏膜紊乱区 ,管壁僵硬 ,管腔扩张欠佳。行胃镜检查并行活检示 :鳞状细胞癌。对病灶行放疗70 Gy/ 35次 ,共 5 0天 ,患者症状缓解 ,复查上消化道造影示病灶消失 ,后出院休养 ,未行其他治疗。于 2 0 0 2年 2月 2 0日因发现左耳后等多处皮下转移而住院。查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于左耳后、左肩部、胸椎 11~ 12右旁皮下均触及一肿块 ,质硬 ,固定 ,大小分别为2 cm× 3cm、2 cm× 3cm、4 cm…  相似文献   
13.
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谱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谱相关性。方法 用S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的基因型分型方法对广东地区HBV感染者中无症状携带者 (AsC)组 80例和肝硬化组 (LC) 12 0例血清标本分型 ,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异同。结果 基因型在AsC组分布 :B型 45 0 % ( 3 7/ 80 ) ;C型 3 3 75 % ( 2 6/ 80 ) ;D基因型 2 1 2 5 % ( 17/80 ) ;LC组HBV基因型分布B型 3 2 5 % ( 3 9/ 12 0 ) ;C型 65 8% ( 79/ 12 0 ) ;D基因型 1 6% ( 2 / 12 0 )。广州地区未发现A、E和F基因型 ,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均与e抗原状态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SC与LC组两组间基因型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 χ2 =3 1 92 4,P=0 0 0 0 )。结论 可初步认为广东地区HBV感染者以B和C型为优势基因型 ,AsC组中以B型为优势基因型 ,感染HBVD基因型病情轻 ,感染HBVC基因型病情更易于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治疗抗精神病药物(APS)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APS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患者,维持原APS治疗方案.随机分组后,分别加用阿立哌唑5mg(30例)及安慰剂(30例)进行对照治疗,疗程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检测催乳素(PRL);观察高催乳素血症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以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对原APS治疗疗效的影响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阿立哌唑组研究结束时PRL[(27.5±8.2)μg·L-1]较基线[(148.7±45.5)μg·L-1]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安慰剂组研究结束时PRL[(122.4±72.2)μg·L-1]与基线[(134.4±58.8)μg·L-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阿立哌唑组月经恢复(27/28)、自发泌乳消失(16/16),安慰剂组则均无改善.2组不良反应均轻,总体发生率相当,对原APS治疗的疗效均无不良影响.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抗精神药物所致高泌乳血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5.
医院信息化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具体应用中我们发现,与以前的手工操作相比,实施信息化管理在有效地降低医疗差错率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就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诊疗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1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医生不合理使用计算机医生在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拉萨市男性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高危行为、及HIV和梅毒感染现况,为促进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每年4-6月在监测点地区按照固定的抽样方法对男性流动人口开展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HIV和梅毒抗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阳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6-2020年共监测2 009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0.7%、68.3%、58.2%、52.2%和80.2%,近1年发生过异性商业性性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6%、8.8%、13.3%、13.3%和8.0%,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3%、0、0.5%、0和0,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3%、0.5%、6.2%、5.2%和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梅毒感染风险与监测年份、年龄、民族、户籍等因素相关。结论 近年来拉萨市男性流动人口中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仍偏低,风险行为依然存在,梅毒感染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需要重视该人群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主动检测工作,提高其防护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患者中,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并比较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与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CC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在南方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的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资料2 590例。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对比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对小儿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本院108例1~4岁择期实施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咪达唑仑组)和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各36例。三组均予七氟烷诱导并维持。比较三组年龄、身高、体重、BMI和ASA分级等一般资料,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数据,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以及对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组患儿年龄、身高、体重、BMI和ASA分级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用药前后SBP、DBP、HR和SpO_2存在波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拔管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躁动发生率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即刻(T0)和拔管后30 min(T5)A组、C组间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时间点躁动发生率较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小儿静脉吸入复合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通过监测未抗病毒治疗的处于免疫清除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载量,评价其HBV DNA短期自发波动
情况及影响其波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入选123例ALT>2×ULN的未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收集首次就
诊的HBV DNA定量(罗氏COBAS)、HBsAg定量、ALT、AST结果,第二次就诊(间隔4周以内)的HBV DNA定量结果;对于首
次就诊4周内行肝脏穿刺的受试者评价其肝组织学结果(Knodell坏死炎症评分和Ishak组织纤维化评分)。结果93例(75.6%)
受试者HBV DNA波动≤0.5 Log IU/ml,30例(24.4%)受试者HBV DNA波动>0.5 Log IU/ml。应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
析提示,HBV DNA的波动程度与Knodell 坏死炎症评分及HBV DNA载量相关。Knodell 坏死炎症评分≥10 的患者其发生
HBV DNA显著波动的概率显著高于Knodell 坏死炎症评分<10 的患者(50.0% vs 18.3%, P=0.042);HBV DNA载量<7 Log
IU/ml的患者,其发生HBV DNA显著波动的概率显著高于HBV DNA载量≥7 Log IU/ml的患者(42.9% vs 20.6%, P=0.030)。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免疫清除期,其HBV DNA在短期内存在波动,其中约25%的受试者的HBV DNA波动在0.5 Log
IU/ml以上;HBV DNA波动的程度与肝脏炎症程度以及HBV DNA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DSM—Ⅲ诊断标准对104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精神障碍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本组病例的精神障碍发生率为46.2%,其中脑卒中后重性抑郁(PSD)、抑郁性神经症(DN)、多发性梗塞痴呆(MID)和脑卒中后躁狂(PSM)发生率分别为22.1%、11.5%、8.7%及3.8%。研究发现抑郁性障碍与额部或左基底节损害有明显联系,PSM则与右半球损害有关。对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