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59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建立测定人体内拉米夫定血药质量浓度的RP—HPLC法。方法以氢氯噻嗪为内标,血样经质量浓度15%二三氯醋酸沉淀蛋白,二氯甲烷反提后,采用乙腈-5mmol·L^-1庚烷磺酸钠(浓磷酸调pH3.5)(体积比为14:86)为流动相,经Agilent EclipseXDBC18柱(4.6mm×150mm,5μm)分离,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75nm。结果拉米夫定在10.00~5000.00ng·mL^-1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10.00ng·mL^-1低、中、高质量浓度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8.92%、78.29%和77.37%,日内、日间RSD均在±15%之间。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拉米夫定体内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EGFR的过表达对于三阴乳腺癌的意义,为深入研究三阴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设实验组(TNBC组)42例和参照组(HER2组)40例,通过免疫组化得出EGFR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利用随访信息探讨EGFR过表达对三阴乳腺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TNBC组,EGFR过表达者24例(57.1%),HER2组,EGFR过表达者10例(25.0%);在TNBC组,EGFR过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都明显降低(DFS 0.027,OS 0.038),有统计学意义;在HER2组,EGFR过表达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DFS 0.079,OS 0.055)。结论 EGFR过表达现象明显存在于TNBC中;EGFR过表达与TNBC的预后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可做为衡量TN-BC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头孢克肟含量的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血浆样品用10%三氯醋酸沉淀蛋白,以替硝唑为内标,经Capcell Pak UG120 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0.02 mol.L-1庚烷磺酸钠(18∶82,pH 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90 nm。结果头孢克肟浓度在0.05~5.00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 8),日内、日间RSD均≤15.0%,提取回收率在54.76%~59.85%之间。结论本方法准确、快速,适用于头孢克肟的血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250、500、1 000 mg米屈肼注射液后的药动学行为,并评价药动学参数在250~1 000 mg内剂量相关性。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三交叉试验,分别单剂量静脉滴注米屈肼注射液250、500、1 000 mg;测定给药后24 h内的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用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静脉滴注250、500、1 000 mg米屈肼注射液后,米屈肼的消除半衰期大约为5~6 h,血浆药物浓度(ρmax)随剂量增加呈线性增加。另外,曲线下面积(AUC)在250~1 000 mg内也呈线性增加。24 h 尿药排泄率分别为(30.19±7.63)%、(39.64±5.02)%和(58.10±10.21)%。结论 静脉滴注米屈肼在250~1 000 mg内呈线性药动学,ρmax、AUC的升高与剂量成正比。不同剂量组tmax、尿药排泄率有统计学差异。除500 mg剂量组尿药排泄率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剂量组tmax、ρmax、t1/2、AUC0-t、CL、Vd、MRT0-t、尿药排泄率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药物代谢酶系统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患者主要临床资料与服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拟行冠脉造影检查或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5例,根据围手术期应用氯吡格雷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抵抗组。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资料,分析基因水平及临床水平各因素对血小板聚集及氯吡格雷药物抵抗的影响。结果检测出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15例,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患者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基因型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危险因素(OR=1.236,95%CI:0.273~5.599,P=0.049)。结论 CYP2C19基因型在基因水平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临床水平资料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及表达与膀胱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血清含量及组织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方法:用ELISA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MMP-2和MMP-9的含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情况。 结果:膀胱癌患者血清中MMP-2和MMP-9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MMP-2及MMP-9含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膀胱癌组织中MMP-2及MMP-9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随着肿瘤分级的增高MMP-2和MMP-9表达显著增强(P<0.05)。 结论:MMP-2和MMP-9血清含量及组织表达与膀胱癌侵袭转移有密切关联,可以作为判断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7.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愈创木酚甘油醚的高效液相法,以研究健康志愿者口服愈酚甲麻那敏分散片后愈创木酚甘油醚的药动学过程。方法色谱条件:Agilent Eclipse XDB—C18为色谱柱,以乙腈-磷酸二氢铵(体积比20:80,浓磷酸调至pH值3.0)为流动相,氧去甲右美沙芬为内标,紫外检测波长为230nm。结果愈创木酚甘油醚质量浓度在25~2000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77),定量下限为25ng·mL^-1。20名受试者单剂量口服愈酚甲麻那敏分散片后的主要动力学参数Cmax为(474±142)ng·mL^-1,tmax为(0.275±0.123)h,t1/2为(0.83±0.55)h,AUC0→4为(451±165)ng·h·mL^-1,AUC0→∞为(505±159)ng·h·mL^-1。结论本文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满足愈创木酚甘油醚临床药动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8.
目的:临床观察CO2激光加干扰素及中药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CO2激光切割或炭化尖锐湿疣后,局部注射干扰素并辅助以中药外洗和内服。结果:CO2激光加干扰素及中药治疗组与单纯CO2激光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和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中药辅助CO2激光和干扰素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能积极坚持配合治疗,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东北地区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时,甲氨蝶呤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制定合理的甲氨蝶呤解救方案;提供基础数据,为实现个体化给药奠定基础.方法 搜集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该院小儿血液内科接受甲氨堞呤(3g/m2)化疗的东北地区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定时取血监测血药浓度,根据血药浓度结果制定救援方案.研究甲氨蝶呤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对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价,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48h不同个体血药浓度结果差异较大(0.10~23.00μ mol/L);48 h血药浓度大于1.0μmol/L的患者的解救次数和血药浓度监测次数均显著高于血药浓度小于1.0μmol/L(P<0.01);与血药浓度小于1.0μmol/L的病例比较,血药浓度大于1.0μmol/L的病例不良反应的病例有增加趋势,但统计结果不显著(P>0.05).结论 大剂量甲氨堞呤化疗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优化治疗方案.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升高有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加的趋势,该不良反应可逆.临床治疗中,可根据病人情况将甲氨蝶呤剂量增至患儿可耐受剂量,定时监测并根据血药浓度结果制定解救方案,可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的解热抗炎药效作用。方法分别采用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模型、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研究清热合剂各提取部位群的解热、抗炎作用。结果清热合剂的20%、40%和60%乙醇提取部位群均有解热抗炎作用,其中清热合剂的40%乙醇提取部位群解热抗炎作用最强。结论清热合剂的40%乙醇提取部位群具有明显解热抗炎作用,作用效果与清热合剂原液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