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心理资本、宽恕倾向与晚发性抑郁症的关系,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维护和晚发性抑郁症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方便取样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四医院130例晚发性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18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施测老年人心理资本问卷、Hearland宽恕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相似文献   
32.
316名大学生特质焦虑及性别差异与风险回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特质焦虑、性别差异与个体风险回避的关系。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328名大学生中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316份。根据受试特质焦虑问卷的测试结果,把得分≥53分的受试作为高特质焦虑组(N=30),把得分≤30分的受试作为低特质焦虑组(N=30);实验材料为自编的10个假设风险情景,要求受试做风险决策;然后,假定决策的结果为负性,采用Likert量表,要求受试对自己主观损失感进行评定。结果:高特质焦虑组风险回避得分高于低特质焦虑组[(5.97±1.53)vs.(3.27±1.25),P0.01];男生风险回避得分低于女生[(2.78±1.37)vs.(6.46±1.26),P0.01];在风险回避得分上,特质焦虑水平与性别有交互作用(F=7.43,P0.01)。男生的反应时长于女生[高特质焦虑组:(1586.47±10.352)vs.(1067.52±18.468);低特质焦虑组:(643.46±36.759)vs.(498.36±9.673),均P0.01]。女生的主观损失感与特质焦虑水平的相关系数大于男生(Z=2.15,P0.05)。结论:特质焦虑水平和性别差异对个体风险回避产生显著影响;高特质焦虑组和女生组在风险决策中有更多的风险回避。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抑郁症个体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其与抑郁症状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对被试进行筛选,获得21例有抑郁症状个体,并随机选择21名正常被试作为无抑郁组;用自我报告法让被试报告个人经历中让自己感到内疚或羞愧的事件,以指导语诱发被试的反事实思维;根据Niedenthal等的研究对被试的反事实思维进行归类。结果2组被试整体的反事实思维归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1,P〈0.01)。抑郁组和无抑郁组被试反事实思维的自我策略分别为73.8%、4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1,P〈0.01);情景策略分别为8.3%、2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7,P〈0.01);行为策略分别为17.9%、2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9,P〉0.05)。结论抑郁症个体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事实思维存在自我偏向,这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状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抑郁症个体反事实思维的特征及其与抑郁症状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对被试进行筛选,获得21例有抑郁症状个体,并随机选择21名正常被试作为无抑郁组;用自我报告法让被试报告个人经历中让自己感到内疚或羞愧的事件,以指导语诱发被试的反事实思维;根据Niedenthal等的研究对被试的反事实思维进行归类。结果2组被试整体的反事实思维归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1,P<0.01)。抑郁组和无抑郁组被试反事实思维的自我策略分别为73.8%、4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P<0.01);情景策略分别为8.3%、2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7,P<0.01);行为策略分别为17.9%、24.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结论抑郁症个体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反事实思维存在自我偏向,这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状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适应不良、职业倦怠对基层军官心身健康的影响及其关系,并建立路径模型。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军区358名男性基层军官,使用军人适应不良量表、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和中国军人心身健康量表收集数据,对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0和Amos 7.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职业倦怠各因子与适应不良量表的人际关系、情绪障碍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基层军官适应不良、职业倦怠各因子与心身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躯体化、消极怠工、情绪障碍和人际关系进入以基层军官心身健康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可作为预测基层军官心身健康水平的指标(P<0.01),其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的解释率为45%。职业倦怠的介入增强了适应不良对基层军官心身健康的影响。基层军官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与心身健康的路径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为χ2/df=35.248(P=0.000),GFI=0.963,AGFI=0.875,CFI=0.902,RMSEA=0.003。结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不良、躯体化、消极怠工对基层军官心身健康有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是适应不良和心身健康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中国军人自杀意念的年代特征及其与心身健康状况的关系,为部队心理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军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各大军区陆、海、空官兵11 362人进行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测评,其中20世纪80年代1100人、90年代8000人,2000年2262人.数据结果以SPSS 17.0软件进行x2检验、t检验、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000年军人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10.27%、7.09%、2.8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自杀意念的军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生殖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抑郁、精神病性、家族史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的军人(P<0.05或0.01),而其他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自杀意念进入以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及心身健康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且对军人心身健康因子分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 中国军人自杀意念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有自杀意念的军人心身健康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37.
目的:调查了解高校国防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国军人心身健康量表和军人心理疾病预测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某高校国防生519例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评。结果:农村国防生个性内向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城市国防生(P<0.05),其他因子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非独生子女国防生应激源因子分值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0.05),其他因子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焦虑和抑郁与成长经历、个性内向、心理防御不良、社会支持及应激源显著或非常显著相关(P<0.05,P<0.01),精神病性和心理防御不良显著相关(P<0.05),心理健康因子与成长经历、个性内向、心理防御不良、社会支持和应激源显著或非常显著相关(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性内向、社会支持和心理防御不良进入多元逐步回归方程(P<0.05,P<0.01)。结论:农村国防生个性内向较城市多,非独生子女应激源分值高于独生子女;个性内向、心理防御不良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国防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性别、城乡、教育水平人群精神障碍风险的特征,为各人群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全国18省市分层抽取健康人13 080人,发放中国精神疾病预测量表收集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女性心理防御不良、精神病性、抑郁、神经症、应激源、人格偏移、个性内向、成长经历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P<0.05)。(2)城市人群人格偏移、躁狂的因子分显著高于乡镇人群(P<0.05)。(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心理防御不良、精神病性、抑郁、神经症、应激源、人格偏移、个性内向、躁狂、成长经历因子分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P<0.05)。结论中国不同人群的精神障碍特征存在差异,个体性别、城乡、文化程度的差异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障碍风险特征。  相似文献   
39.
目的:调查了解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易心身健康问卷睡眠状况分量表对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状况进行测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入睡困难228例,发生率为20.7%;早醒198例,为18.0%;易醒260例,为23.6%;昼夜不眠37例,为3.4%;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65.7%。4类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总分与参加一线救灾和回忆可怕情景呈显著或非常显著正相关(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忆可怕场景、参加一线救灾和文化程度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抗震救灾官兵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回忆可怕情景、参加一线救灾和文化程度是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