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3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7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45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233篇 |
内科学 | 96篇 |
皮肤病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38篇 |
特种医学 | 2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145篇 |
综合类 | 396篇 |
预防医学 | 142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125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86篇 |
肿瘤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91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89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3篇 |
1966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垂体腺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1/1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1],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发展和临床技术的不断积累,在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切除垂体瘤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2]。现将我科2010-07~2011-09收治的24例垂体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分析棒状硬物所致儿童腭部裂伤的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我院棒状硬物所致儿童腭部裂伤的受伤原因、损伤部位和形状以及处理方法等。结果:12例插管全麻、5例氯胺酮基础麻醉下清创缝合,1例未缝合。缝合17例中Ⅰ期愈合16例,其中1例因创面处理时创面假膜去除不充分导致缝合后组织瓣脱离,再次缝合后Ⅰ期愈合。结论:棒状硬物致儿童腭部裂伤有其典型临床特点,其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在插管全麻下进行彻底清创缝合。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IL-3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CD4^(+)CD25^(+)CD127^(dim/-)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44例COPD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检测血浆IL-35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CD4^(+)CD25^(+)CD127^(dim/-)Treg和Th17水平,计算Treg/Th17。重组人IL-35刺激COPD患者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CD127^(dim/-)Treg和Th17比例,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0、IL-17和IL-22水平,RT-PCR检测FoxP3和RORγt mRNA表达。磁力分选COPD患者PBMC中的CD4^(+)CD25^(+)CD127^(dim/-)Treg,重组人IL-35刺激后与自体PBMC共培养,CCK-8检测细胞增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血浆IL-35水平降低[(108.20±12.13)pg/ml vs(133.30±22.91)pg/ml,t=5.980,P<0.000 1],CD4^(+)CD25^(+)CD127^(dim/-)Treg比例降低[(4.71±1.00)%vs(6.07±1.03)%,t=5.362,P<0.000 1],Th17比例升高[(2.97±0.72)%vs(2.28±0.61)%,t=4.060,P=0.000 1],Treg/Th17降低(1.69±0.60 vs 2.86±0.91,t=6.279,P<0.000 1)。重组人IL-35刺激后,CD4^(+)CD25^(+)CD127^(dim/-)Treg比例升高(P=0.000 2),Treg/Th17升高(P=0.015 0),而Th17比例无明显变化(P=0.391 0),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升高[(145.10±24.40)pg/ml vs(123.50±24.11)pg/ml,t=4.520,P<0.000 1],而IL-17和IL-22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FoxP3 mRNA表达显著升高(1.27±0.19 vs 0.96±0.10,t=7.600,P<0.000 1),而RORγt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447 0)。重组人IL-35刺激COPD患者分选的CD4^(+)CD25^(+)CD127^(dim/-)Treg免疫抑制活性增强。结论:IL-35主要通过提高CD4^(+)CD25^(+)CD127^(dim/-)Treg比例和活性影响Treg/Th17平衡,在COPD过程中可能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型16例、Ⅲ型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术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 (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术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术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镜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8.54、-14.04、-5.54,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镜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较,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隐动脉筋膜蒂的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严重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一种小腿严重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以健侧隐动脉为蒂的顺行或逆行交腿皮瓣修复患侧小腿软组织缺损。结果本组8例均有效地覆盖受区创面,随访三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结论该皮瓣不牺牲小腿的重要血管,质地与受区相似,方法简单易行,血运可靠,血管蒂长,是修复小腿严重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9.
副神经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副神经行程及与周围毗邻结构关系。方法 :选取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标本 10例 2 0侧。介绍副神经的寻找及保留方法 ,记录副神经与周围结构关系。结果 :副神经从二腹肌后腹深面的后下缘穿出。 5 5 % (11/2 0 )越过静内静脉浅面 ,45 % (9/2 0 )经其深面 ;副神经出二腹肌后腹后 60 % (12 /2 0 )穿入胸锁乳突肌 ,40 % (8/2 0 )在胸锁乳突肌深面 ;副神经在距耳大神经出胸锁乳突肌后缘处上方约 2cm以内浅出 ;80 % (16/2 0 )幅神经和颈神经根间存在交通支 ;副神经在锁骨上方 3~ 4cm进入到斜方肌前缘 ,10 0 %副神经支配斜方肌。结论 :定位副神经的标志较恒定的有两个 ,一是耳大神经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上方约 2cm以内 ,另外一个是在锁骨上方 3~ 4cm斜方肌前缘处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