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49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豚鼠耳蜗单离螺旋神经节细胞外毛细胞同时分离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保持活性的单离螺旋神经节细胞 ( SGC)和 (或 )外毛细胞 ( OHC)已成为听觉生理、生化、病理及药理实验的重要模型。OHC为听觉的感受细胞 ,SGC为听觉初级神经元 ,观察同一因素对 OHC及 SGC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这就需要同时获得来源于同一耳蜗的单离的 SGC和 OHC。为此 ,我们尝试了在同一耳蜗同时分离单离的 SGC和 OHC的可能性 ,获得较好结果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动物及溶液配制选用耳廓反射阳性、体重 2 0 0~ 30 0 g的花色豚鼠 6只 ,雌雄兼有。培养液为标准细胞外液 ,组…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建立人鼻粘膜呼吸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和纤毛运动频率测量的方法。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以无血清生长因子培养基培养人鼻粘膜上皮细胞。用电视显微镜法观察并记录纤毛运动。结果:培养的占膜呼吸上皮细胞在接种后24h贴壁,6 ̄8d汇合,成活16d,因实验需要结束培养。纤毛细胞纤毛摆动活跃,杯状细胞既分泌酸性粘多吼分泌中性粘多糖,所培养细胞23对46条染色体正常。用电视显微镜法测得29例145个人  相似文献   
73.
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papillomavirus ,HPV)被认为是引起喉乳头状瘤的主要原因 ,而HPV与喉的其他增生性病变及喉癌的关系还有争议。原位PCR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insituhybridization ,ISH ,PCR ISH)是最近发展的一种新技术 ,综合了PCR敏感性和ISH特异性[1] 。我们对 2 1例HPV阳性喉良、恶性增生性病变 ,应用PCR ISH及ISH进行HPVDNA检测 ,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的结果 ,探讨HPV感染的生物学特性 ,与喉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及临床…  相似文献   
74.
75.
粘连性中耳炎的颞骨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粘生中耳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颞骨火棉胶切片,对338例颞骨切片中有粘连性中耳炎病理特征的20例作了全面观察。结果显示,粘连性中耳炎病变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中耳的各部分结构,包括鼓室肌,圆窗及卵圆窗;其病理变化多种多样,包括炎症发生,发展和修复过程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76.
粘连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粘连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效果,寻求较好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67年~1992年间经手术诊断为粘连性中耳炎患者110例,共120耳。其中有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者75例,分泌性中耳炎病史者30例,其他原因5例。全部病例均经1~4次手术,粘连分离或病变清除后,鼓室放硅片或同种异体软骨片以预防再粘连。临床观察发现,所有病例的鼓室内均有不同程度纤维组织粘连和膨胀不全,病变范围广泛,累及中耳各部分结构,甚至圆窗和卵圆窗龛;硅片常被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囊袋所包裹,周围仍有广泛粘连;同种异体软骨片置入耳的病理反应较轻。但全部病例术后听力均未达应用水平,远期疗效更差。可见,采用这些方法治疗粘连性中耳炎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77.
为了解粘连性中耳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颞骨火棉胶切片,对338例颞骨切片中有粘连性中耳炎病理特征的20例(26耳)作了全面观察。结果显示,粘连性中耳炎病变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中耳的各部分结构,包括鼓室肌、圆窗及卵圆窗;其病理变化多种多样,包括炎症发生、发展和修复过程的各个阶段。根据26耳颞骨切片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特点可分为4期:即渗出期、炎性肉芽组织期、组织细胞反应期和胶原纤维增生期。从渗出期到胶原纤维增生期,中耳病变组织中炎细胞逐渐减少,炎性渗出物逐渐消散,而纤维母细胞始终增生明显。根据以上病理特征,分析了粘连性中耳炎疗效差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治疗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8.
老化豚鼠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定量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对3~3.5年老化豚鼠进行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定量研究,并与1.5月龄青年豚鼠比较。结果表明:老化豚鼠外毛细胞损失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而内毛细胞损失率无明显差异。外毛细胞损失率OHC3>OHC2>OHC1。顶回和底回螺旋神经节细胞分别减少15%和19.81%。耳蜗中轴PAS染色,螺旋神经节细胞内大量脂褐素Lp增加,柯替氏器不同程度退变,血管纹及螺旋韧带萎缩程度轻,耳蜗神经纤维减少,但胶质细胞增加。讨论了老化豚鼠形态变化对听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本实验利用活体显微镜摄像技术、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内皮舒张因子(EDRF)对豚鼠耳蜗微循环的保护作用。结果提示:①速尿组(F)动物,经静脉注射药10min后,耳蜗微动脉缺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②对速尿/L-精氨酸组(F/L-Arginine)动物,EDRF能使速尿引起的微动脉缺血明显改善,血管纹血管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较单纯F组减轻;③速尿/L-硝基-精氨酸组(F/L-NNA)动物,耳蜗的缺血程度较F组加重。结论提示;EDRF能通过增加局部血流的灌注而改善和保护耳蜗微循环。本研究提供的实验结果,于临床开展微循环致聋疾病的治疗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0.
总结24例颅底脊索瘤,介绍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根据其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所见及病变起源部位与扩展方向,分为四种临床类型:蝶鞍型、斜坡型、枕颞型和广泛型。并提出手术进路选择。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颅底脊索瘤临床症状繁杂,又无特异性表现,加之其部位隐匿,检查困难,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影像学检查中MRI无假阴性报告,有助于本病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