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10篇
  免费   885篇
  国内免费   654篇
耳鼻咽喉   653篇
儿科学   257篇
妇产科学   176篇
基础医学   933篇
口腔科学   348篇
临床医学   1767篇
内科学   1260篇
皮肤病学   132篇
神经病学   473篇
特种医学   68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4篇
外科学   1229篇
综合类   4688篇
预防医学   3184篇
眼科学   190篇
药学   1904篇
  24篇
中国医学   1843篇
肿瘤学   511篇
  2024年   155篇
  2023年   405篇
  2022年   425篇
  2021年   455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310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700篇
  2013年   603篇
  2012年   754篇
  2011年   781篇
  2010年   758篇
  2009年   717篇
  2008年   804篇
  2007年   870篇
  2006年   869篇
  2005年   869篇
  2004年   885篇
  2003年   722篇
  2002年   663篇
  2001年   778篇
  2000年   768篇
  1999年   545篇
  1998年   480篇
  1997年   442篇
  1996年   445篇
  1995年   400篇
  1994年   427篇
  1993年   304篇
  1992年   334篇
  1991年   276篇
  1990年   263篇
  1989年   284篇
  1988年   237篇
  1987年   225篇
  1986年   195篇
  1985年   198篇
  1984年   165篇
  1983年   137篇
  1982年   128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84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28篇
  1977年   30篇
  1965年   17篇
  1958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上消化道出血798例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8年来 798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占 80 .2 0 %、女性占 19.80 %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χ2 =6 .5 6 ,P <0 .0 5 ) ;青年人、中年人及老年人各占 2 7.82 %、5 7.6 1%和 14 .5 7% (P <0 .0 1) ,老年人合并重度上消化道出血多见 ;不同性别、年龄者出血的原因不尽相同。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以消化性溃疡、胃癌、急性胃粘膜损害、食道胃底静脉曲张为最常见的病因 ,性别、年龄等均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2.
430例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对颅底病变手术处理与缺损修复的疗效分析,总结其病变类型、部位、特点及其手术处理与修复的方法,为临床提供有益经验。方法 对1982年2月至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的颅底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30例颅底病变患者中,男265例(61.6%),女165例(38.4%);患者平均年龄36.1岁(2.5~76.0岁);左侧颅底病变173例(40.2%),右侧178例(41.4%),累及颅底中部和两侧者79例(18.4%);累及前颅底116例(27.O%),中间颅底57例(13.3%),侧、后颅底174例(40.5%),有83例(19.5%)累及颅底2个或2个以上的区域。430例病变中肿瘤283例(65.8%),外伤76例(17.7%),先天性病变42例(9.8%),感染性病变18例(4.2%),原因不明11例(2.6%)。283例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54例(35.8%),恶性129例(30.0%)。全部病变均经手术处理,其中2次手术43例,3次手术5例,4次手术4例,5次手术1例,6次手术3例,共行手术514例次。行颅底骨缺损修复95例(22.1%),行脑膜修补117例(27.2%);发生术后并发症27例(6.3%)。2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手术时血管破裂,行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后引起脑疝而死亡,无术中死亡病例。结论 颅底病变中大多数为肿瘤患者,男性患者较多,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和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3.
崔定一 《医疗装备》2004,17(10):48-48
现象:开机即出现显示屏指示“Ⅱ”位,记录心电波显示“Ⅱ”导波形。按压“↓”键,显示“Ⅲ”,心电波显示“Ⅲ”导波形,继续按压“↓”键相继重复“Ⅱ”、“Ⅲ”转aVF”、“V1”……重复等。总之手动操作和自动操作都是依以下同→种方式动作,描记出的心电波形与指示导联相吻合;即:“Ⅱ”→“Ⅲ”→“Ⅱ”→“Ⅲ”→“aVF”→“V1”→“aVF”→“V1”→“V4”→“V5”→“V4”→“V5”→无显示→“Ⅱ”停止。再操作继而重复以上过程。  相似文献   
104.
我们在2001年6月至2003年6月间,对我院产科住院的出生后5 d内的520例新生儿,分3组进行调查,提出了中国新生儿阴茎长度的初步数值.  相似文献   
105.
我在大学二年级春假期间,在独协医科大学急救中心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恰逢当时是2年级结束的时期刚学完了生理、解剖、药理等学科。也就是说对临床的知识、技术,并且行医的诊断顺序方面的知识尚了解得非常少。由于很久以来我就希望能成为在抢救现场作出贡献的医生,所以,我非常希望这次实习能够取  相似文献   
106.
桥牌系扑克游戏的一种,种类颇多,以“合约桥牌”最为流行。玩法:4人分两组进行对抗,每人各13张,分“叫牌”、“打牌”两阶段。叫牌有“单位制”、“计分制”等法。以规定术语叫牌,先作出定约墩数(4张为一墩),并指定一种花色为“将牌”(王牌),不指定将牌时称“无将”。然后出牌,以大胜小,指定将牌时,将牌最大。完成定约墩数者得分,否则罚分。 邓小平打桥牌是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学会的,以后便成了他的一种业余文娱爱好。他曾说过:“惟独打牌的时候,我才什么都不想,专注在牌上,头脑能充分地休息。”说明,打桥牌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又是老年人对抗衰老的一种娱乐形式。  相似文献   
107.
1997年法国开始使用新生儿死亡证明书。它提供了有关婴儿的死亡原因以及其出生情况和父母情况的详细资料。作者报道有关死亡证明书的研究新结果。方法:研究包括所有1999年在出生27d内死亡的新生儿(n=2036)。根据常规方法,主要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对死亡证明书进行分析。结果:87  相似文献   
108.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U. urealyticum serovars on human sperm penetrating capabititty using zona-free hamster egg penetration assay was observed in this study.Two serovars of U. urealyticum(serotype 9 and 12) were incubated with hunran apermatozoa collected from normal fertile men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40 CCU/spermatozoon. It has been shown that fuzzy appearance was noticed at the tail part of infected spermatozoa,sperm viability and motility were declined dramatically after  相似文献   
109.
<正> 我科自1989年10月至1991年12月,采取多根小竹棒加医用橡皮膏条外固定治疗指骨骨折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6岁,平均23岁。其中右手9例,分别为右拇指2例,食指2例,中指3例,右环指及小指各1例。左手7例,为左拇指2例,食指3  相似文献   
110.
生物钟的机能与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源性节律许多生物功能出现的24小时周期变动,是由钟表一样的内源性振动机构和与其当时的生活方式有关的机体反应形成的。例如,傍晚的体温比早晨的体温约高1℃,这种体温日内变动,30%可以用白天活动使体温上升,夜间睡眠导致体温下降来说明。这是由于睡眠和活动的“结果”所产生的体温变动,称之为外源性节律。其余70%是与睡眠和活动无关的内源性变动。即使彻夜工作,到深夜体温也下降,凌晨四点左右体温降至最低点。而早晨醒来后即使仍旧静卧,体温还是升高。有报告表明,因事故而意识完全丧失的人,直到临死之前仍能维持体温的节律,这些事实也可说明内源性因素的作用。生物节律是内源性的确凿证据是,即使除外明暗变化等周期性环境因素,其节律仍持续存在;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周期与24小时周期不同,这时所显示的节律称为生物自由节律。最先证实人类自由节律的是德国的阿啸夫和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