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采用CRW立体定向架、螺旋CT扫描,层厚1mm,连续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找出标准AC-PC平面,以AC-PC中点为大脑原点,求出Vim或Gpi核团X、Y、Z坐标值,然后导人微电极,根据微电极提供的靶点的预毁损和永久性毁损.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和Hoeh和Yahr分期.结果患者术前震颤、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均得到改善.UPDRS积分下降.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轻微精神障碍,1例口唇麻木,1例肢体轻度无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脑内核团细胞特异性放电的识别,克服了个体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异,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了解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病媒生物的防治效果。方法观察防治前、后病媒生物的密度变化;鼠密度观察采用鼠迹法,蟑螂密度观察采用药激法和目测法,蝇密度观察采用目测法,蚊密度观察采用容器法。结果鼠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3.35%降至防治后的1.25%;蟑螂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3.56%降至防治后的1.0%;蝇平均密度由防治前的5.86%降至防治后的0.75%;蚊密度由防治前的1.15%降至防治后的0。经统计学处理P﹤0.01,防治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兰州市在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对病媒生物防治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4.
朱妍  姚鑫  杨玉山  李庆彬 《天津医药》2000,28(10):619-620
颅内胆脂瘤亦称珍珠瘤、表皮样囊肿或上皮样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0.2%~1.8%,部位以后颅窝小脑桥脑角区多见,约占颅内胆脂瘤的40%左右。本文报告我院1988年10月~1998年12月10年间后颅窝胆脂瘤65例,占同期颅内胆脂瘤97例的67%。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参数及图形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后DIC患者45例,行TEG检测。结果诊断DIC敏感度最高的是R时间(灵敏度93.69%),利用R时间该参数诊断DIC漏诊率最少;特异度最高的是K时间(特异度96.96%)和α角(特异度96.96%),使用K时间和a角此两参数诊断DIC的误诊率最少。应用低分子肝素后,参数明显改变,提示凝血状态具有明确改变。结论TEG可快捷准确的诊断颅脑损伤后DIC,在治疗上以明显直观的图形变化和参数改变指导血液制品输注,并检测、判断肝素的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床突段的解剖特点,探讨该结构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7例,分别以红色和蓝色硅胶对动脉、静脉进行灌注;应用显微解剖技术,观察并测量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及与眼动脉、远/近侧硬膜环等重要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 结果 (1)与颈内动脉床突段相关的参数:床突段的外径为(5.11±0.81)mm,床突段外侧面远、近侧硬膜环中点间距离为(5.46±1.90)mm,远侧硬膜环形成颈内动脉窝的出现率约为78.6%。(2)床突段与眼动脉的关系:①眼动脉起点与远侧硬膜环的位置关系为近侧约7.1%、恰于远环处约14.3%、远侧78.6%;②眼动脉起点与颈内动脉横截面的位置关系为内1/3约78.6%、中1/3约21.4%(未观察到外1/3的情况)。 结论 (1)术前影像学检查十分必要。(2)对侧翼点入路有利于眼动脉起点处病变的暴露。(3)提出两点术中注意事项:①环切远侧硬膜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眼动脉或其它视神经管内结构;②磨除前床突时注意其内侧的重要血管、神经组织,应以邻近硬膜瓣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97.
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在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在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100例孕妇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测量房室传导时间(AV)及心室开始收缩至下一心动周期心房开始收缩的时间间期(VA)。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对于偶发心律失常的胎儿,测量AV、VA时,取心律失常前或后至少3个窦性心动周期以外开始测量;同时测量心律失常时的AV、VA并与自身窦性心率进行比较。结果 (1)100例胎儿的心脏传导时间均被成功测量,心脏结构均正常,心律正常88例,偶发心律失常12例。AV、VA与心率呈负相关,AV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V、VA与心率呈负相关。AV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例偶发心律失常胎儿心脏结构正常。4例为心动过缓胎儿中,1例表现为AV、VA均明显延长,l例AV明显延长,2例VA明显延长。8例为房型期前收缩,其中2例为二联律,早搏周期VA均较窦性心率时缩短,其后代偿间歇周期的VA除2例外均明显延长,早搏周期AV、代偿间歇周期AV与窦性心动周期的AV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对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可简单快速地定量测定胎儿心脏传导时间,对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颅内压增高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指征.方法 将6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颅内压显著增高组和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增高组两组.根据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大小、血肿量、手术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在瞳孔进行性散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时间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颅内压增高主要是急性脑受压造成的脑水肿;脑受压程度越重、时间越长,术后脑水肿越严重;及时手术是避免或减轻术后脑水肿的有效措施,对术后发生颅内压显著增高病例应及时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不同CT值赋值法对脑转移瘤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为基于磁共振(MR)图像进行放疗计划设计提供基础。方法选取35例接受放疗的脑转移瘤患者,每位患者在放疗前同一天分别进行CT和MR模拟定位,基于CT图像制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为原计划Plan1。将CT图像和MR图像刚性配准,在CT和MR图像上勾画主要的组织和器官,计算各组织器官的群体化CT值。基于CT图像,采用3种CT值赋值法生成3组伪CT,分别为:全组织赋予140 HU;空腔、骨骼和软组织分别赋予-700、700和20 HU;不同组织器官分别赋予群体化的CT值。Plan1在3组伪CT上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别获得Plan2、Plan3、Plan4,然后比较这3组计划和Plan1的剂量学差异。结果骨骼、空腔平均CT值分别为(735.3±68.0)、(-723.9±27.0)HU,软组织的平均CT值基本分布在-70~70 HU。Plan2、Plan3、Plan4相比Plan1的剂量差异依次减小,在剂量指标比较中,眼晶状体最大剂量差异最大,分别可达5.0%以上、1.5%~2.0%、1.0%~1.5%,其余剂量指标差异的95%置信区间上限基本不超过2.0%、1.2%、0.8%。在像素点剂量比较中,局部靶区病例中差异>1%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靠近射野的皮肤处,而全脑靶区病例中主要分布在骨骼与空腔、软组织交界处,以及靠近射野的皮肤处。此外,CT值赋值法在3D-CRT的剂量学差异大于IMRT,在全脑靶区病例大于局部靶区病例。结论不同CT值赋值法对脑转移瘤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显著,对骨骼、空腔和软组织赋予合适CT值,剂量计算偏差可基本控制于1.2%以内,而对各组织器官赋予群体化的CT值,可进一步将偏差控制于0.8%以内,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临床观察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利用射频介入治疗后的效果评价。方法 105位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后,进行腰椎间盘造影,复制出患者相同腰痛症状49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间盘射频介入治疗,对比治疗前、后,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同时对所有患者腰痛进行VAS评分。结果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结合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行腰椎间盘射频治疗1年后有效率为75.7%,复制出相同症状的患者有效率为89.6%,优良率65.1%。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对以腰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射频介入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