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2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51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2 毫秒
371.
肝细胞癌变过程中TGF-β1及TNF-α的动态表达与改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癌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动态表达及其改变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以2-乙酰氨基芴(2-FAA)喂饲制备肝癌模型,经病理组织学(HE染色)分析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在癌变不同时期定量观察肝细胞及血清中TGF-β1和TNF-α的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在喂饲2-FAA后,肝细胞在诱癌早期发生颗粒样变性,中期出现不典型增生,后期可见大量癌巢结节,均为高分化肝细胞癌。在正常肝及血中仅见较低水平的TGF-β1和TNF-α表达。诱癌后,随肝细胞组织形态变化,肝组织及血清中TGF-β1和TNF-α表达水平逐渐增强,癌变组和癌前病变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血与肝TGF-β1和TNF-α表达显著正相关。结论 癌变早期TGF-β1和TNF-α呈过表达状态,具有相互调节、相互协同作用,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72.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胎球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基因分析对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人肝癌组织和外周轿单核细胞制备总RNA,经随机引物和逆转录配酶合成cDNA后,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AFP基因片段,分析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所设计反转录巢式PCR扩增AFP基因片段为159bp,方法的灵敏2度为5  相似文献   
373.
癌变过程中肝总RNA和嘌呤代谢酶的表达与动态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 和鸟嘌呤酶(guanase, GUA) 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表达与动态变化。方法 以2乙酰氨基芴(2FAA) 喂饲大鼠诱发肝癌,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对肝组织学、总RNA 浓度、GUA 和ADA 活性的动态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 大鼠摄入2FAA后,GUA和ADA的活性均迅速升高,并与总RNA浓度呈正相关。在肝细胞变性至癌前病变阶段,肝和血ADA明显升高( P<0 .01) ,而后血ADA 迅速降至正常;血GUA 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酶活性持续升高,并与肝GUA相一致,鼠肝完全癌变时酶活性达高峰。结论 ADA 在肝细胞损伤早期比ALT 和GST敏感,GUA活性持续升高则表示肝病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37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肝癌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变化及多药耐药(MDR)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2.15)建立胰岛素抵抗(IR)细胞模型。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胰岛素受体(InsR)、IGF-1R、NF-κB 和 P-糖蛋白(P-gp)表达变化。使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法)检测阿霉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分别用100 nmol/L 和 1 000 nmol/L 胰岛素培养 HepG2 和 HepG2.2.15 细胞 48 h,成功建立 IR 肝癌细胞模型;IR 肝癌细胞 IGF-1R、NF-κB、P-gp 表达上调,而InsR 表达下调;应用 25μg/mL 阿霉素作用细胞 24 h 后,IR-HepG2 细胞组凋亡率(31.1%±1.9%)显著低于HepG2 细胞组【(49.7%±2.2%),P<0.01】,IR-HepG2.2.15细胞凋亡率【(20.1±1.7) %】显著低于 HepG2.2.15 细胞【(33.8±1.8)%,P<0.01】;HepG2.2.15 和 IR-HepG2.2.15 细胞凋亡率分别较 HepG2 和 IR-HepG2 细胞显著降低(P<0.01)。结论 IGF-1R/NF-κB/P-gp 过表达可能介导 IR 肝癌细胞对阿霉素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37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 livin 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以及和凋亡抑制蛋白 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NSCLC患者的病变肺组织(肺癌组) 以及10例正常或肺良性疾病患者肺组织(对照组) livin蛋白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2者与肺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2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00例NSCLC组织中livin表达阳性率为 68.0%、survivin 为62.0%, 而在正常和癌旁组未检出阳性结果; livin的表达与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组织分化差,淋巴结转移者livin表达率高(P<0.05).62例survivin阳性样本中有 38例livin 呈阳性.结论: livin 和survivin 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其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survivin 和淋巴结转移的密切关系表明它的高表达可能反映患者较差的预后.livin基因可能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376.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游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FIGF-Ⅱ)和脂质结合唾液酸(LSA)浓度分析对肝癌诊断与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以不同的定量方法,分别检测了肝癌、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VEGF、TNF-α、FIGF-Ⅱ和LSA浓度,综合比较评价了多项指标对肝癌诊断与鉴别的临床意义。结果肝癌组患者外周血VEGF、FIGF-Ⅱ、LSA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5,P〈0.01),其阳性率分别为87.8%、75.6%、67.8%和86.7%。然而,未见良性肝病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综合评价多指标对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VEGF较好,分别为87.8%、87.2%和87.5%;TNF-α次之,分别为86.7%、65.4%和76.8%。结论肝癌发生相关细胞因子浓度分析有助于肝癌诊断及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377.
肝癌病人HCV感染及其核心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建群  姚登福 《江苏医药》1998,24(6):390-392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分析了肝癌患者HCV第二代抗体阳性率,并将HCV-RNA纯化,经随机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后进行基因分型,并对核心基因进行表达和测序分析。肝癌患者中HCV抗体阳性率为10.3%,HBV与HCV重叠感染率为4.8%;基因型表现84.2%为Ⅱ型,5.3%为Ⅲ型及10.5%为Ⅱ/Ⅲ混合型。被克隆及序列分析的HCV-N6株与已报道的该病毒Ⅰ型和Ⅱ型的序列比较,其核心基因的核着酸及氨基酸同源性都较低。研究资料提示在南通地区肝癌患者HCV感染率较低,但核心蛋白基因的核着酸置换具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378.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组成及其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79.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HBV标志物与肝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弘  姚登福 《江苏医药》1997,23(6):389-390
报道了130例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VM和肝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HBVDNA与HBeAg关系密切,但HBeAg(一)病例中仍有部分HBVDNA呈阳性;2.在慢性乙肝患者中,ADA反映肝病的残存病变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80.
采用国产试剂建立了鸟嘌呤酶(GU)测定法,并对其底物浓度,最大吸收峰,方法精密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其结果,以双倒数作图法测得GU的米氏常数(Km)为0.0603mmol/L,呈色后的最大吸收高峰在630nm;方法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2.92%,5.36%,正常人血清GU活性,男性19.06±3.19IU/L,女性为19.7±3.20IU/L,性别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