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40篇 |
免费 | 604篇 |
国内免费 | 28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0篇 |
儿科学 | 91篇 |
妇产科学 | 80篇 |
基础医学 | 489篇 |
口腔科学 | 93篇 |
临床医学 | 1530篇 |
内科学 | 860篇 |
皮肤病学 | 310篇 |
神经病学 | 135篇 |
特种医学 | 31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954篇 |
综合类 | 3228篇 |
预防医学 | 1236篇 |
眼科学 | 122篇 |
药学 | 1395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1246篇 |
肿瘤学 | 3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222篇 |
2022年 | 249篇 |
2021年 | 300篇 |
2020年 | 266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301篇 |
2017年 | 182篇 |
2016年 | 197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600篇 |
2013年 | 432篇 |
2012年 | 497篇 |
2011年 | 553篇 |
2010年 | 502篇 |
2009年 | 517篇 |
2008年 | 488篇 |
2007年 | 551篇 |
2006年 | 475篇 |
2005年 | 529篇 |
2004年 | 435篇 |
2003年 | 428篇 |
2002年 | 319篇 |
2001年 | 364篇 |
2000年 | 415篇 |
1999年 | 393篇 |
1998年 | 328篇 |
1997年 | 361篇 |
1996年 | 355篇 |
1995年 | 274篇 |
1994年 | 270篇 |
1993年 | 215篇 |
1992年 | 158篇 |
1991年 | 141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102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49篇 |
1986年 | 57篇 |
1985年 | 57篇 |
1984年 | 48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16篇 |
1978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60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腰椎间关节滑膜嵌顿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20具成人腰部脊柱标本上观察了腰椎间关节的结构。椎间关节囊的前、后壁紧张,上、下壁松弛.关节腔的上、下两极被滑膜皱襞填充.关节滑膜内有神经纤维,可能与痛觉有关.当关节运动和多裂肌收缩不协调时,滑膜皱襞可能被嵌于椎间关节面之间而导致腰背痛.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估保留与切除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68例有不同缺陷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别进行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35例,保留子宫组)及切除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33例,切除子宫组)。对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进行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TVT-O术)。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客观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保留子宫组手术时间平均为50min,出血量平均为100mL。切除子宫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出血量平均为200mL。术后随访(8~18)个月,保留子宫组患者盆底结构基本正常,压力性尿失禁全部治愈,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术后无感染发生。切除子宫组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术后有2例感染发生,术后随访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POP-Q评分两组较前均明显好转。结论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与切除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相比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近期疗效明确,远期疗效仍需观察。 相似文献
83.
背景:自噬可能参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病理过程。有研究证实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具有调控机制,然而,circCDR1as是否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影响自噬尚未被研究。目的: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中自噬水平及circCDR1as的调控机制。方法:(1)从GSE26316数据集中获取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及对照组大鼠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随后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数据库预测circCDR1as的靶标miRNAs及靶标基因。比较靶标基因与差异表达基因,构建circCDR1as的调控网络。(2)收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的股骨头样本;同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实验:随机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模型组(甲泼尼龙处理)、模型+si-NC组、模型+si-CDR1as组。利用RT-qPCR检测组织和细胞circCDR1as及靶标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3)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mirGLO-CDR1as (WT)、pmirGLO-RAF1 (WT)、pmirGLO-CDR1as ...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_2)点阵激光治疗阴道松弛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阴道松弛症患者35例,采用CO_2点阵激光治疗,共3次,每次间隔1个月。观察患者客观指标及主观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盆底Ⅰ类肌肉纤维收缩持续时间从(3.74±0.79)s提高至(4.24±0.92)s(P=0.042),Ⅱ类肌肉纤维强度从(5.19±0.98)kPa提高至(5.70±1.14)kPa(P=0.0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类肌肉纤维强度及Ⅱ类肌肉纤维单位时间收缩数量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患者的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总分由(36.8±5.8)分提高至(39.6±6.9)分(P=0.005),其中阴道润滑度由(7.1±2.2)分提高至(8.4±2.8)分(P=0.003)、阴道松弛情况由(4.5±1.8)分提高至(5.6±1.9)分(P=0.002),性生活满意度由(5.5±2.1)分提高至(6.7±3.0)分(P=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欲评分、性唤起评分及性高潮评分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CO_2点阵激光可作为治疗阴道松弛症的一种新方法,可明显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量,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获得较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 探讨孕期营养干预和孕期代谢性危险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接受常规产检并且分娩的孕妇。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在确诊为妊娠糖尿病(GDM)的孕妇中比较膳食干预组(接受膳食咨询) 和对照组(未接受膳食咨询)不良妊娠结局的差异,GDM诊断采用2010年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推荐标准。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母亲孕期危险因素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及作用大小。结果 ①10 421名孕妇的围生期信息进入数据分析。孕妇初诊时平均孕周20.8(19.4~22.4)周,初诊时空腹血糖(FBS)、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CHOL)平均水平分别为(4.3±0.4)、(1.3±0.6)和(4.7±0.8) mmol·L-1,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11.3±11.5)和(67.9±13.3)mmHg。高危孕妇的GDM的患病率为15.8%。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355.4±426.0) g,巨大儿发生率6.2%。②812名GDM孕妇中,干预组570例,对照组242例。两组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20周体重、初诊时血糖、血脂等基线水平均衡可比。干预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和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 347.4±19.6) vs (3 450.3±35.6) g(P=0.007)、6.7% vs 15.6%(P=0.001)和26.3% vs 47.9% (P<0.001)。随着营养干预次数的增加,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下降趋势(r=-0.126,P=0.003;r=-0.112,P=0.002),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依次降低。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孕20周时体重(OR=1.08,95%CI:1.07~1.09)、孕中晚期体重增长量(OR=1.10,95%CI:1.07~1.12)和GDM(OR=1.63,95%CI:1.22~2.19)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高危孕妇应考虑进行更早期的孕期危险因素管理以及膳食指导干预,控制孕期体重合理增长,有望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所致肝炎综合征婴儿治疗前后外周血microRNA(miRNA)水平变化,探讨宿主miRNA与更昔洛韦(GCV)疗效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HCMV感染所致肝炎综合征婴儿44例为病例组,分为GCV不敏感组(20例)和GCV敏感组(24例);15例同期体检健康婴儿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在GCV治疗前2d和停药后(或用药4周末),采集患儿外周静脉血l mL,提取miRNA,采用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a-miR-92a、hsa-miR-96、hsa-miR-433和hsa-miR-183表达水平,结果 用相对表达量表示.结果病例组has-miR-92a、has-miR-96、has-miR-433和has-miR-183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GCV不敏感组has-miR-96表达水平(1.24±0.62)低于GCV敏感组患儿(5.43 ±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治疗后GCV不敏感组has-miR-96(0.70±0.06)和has-miR-183 (2.97±0.14)均明显低于敏感组(6.47±1.01、9.84 ±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P<0.01;t=-2.52,P=0.019);GCV不敏感组has-miR-183治疗后(2.97±0.14)较治疗前(9.79±1.31)明显下降,has-miR-433治疗后(6.20±0.92)较治疗前(10.90±0.77)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P=0.002;t =2.45,P=0.027);GCV敏感组has-miR-183表达水平治疗后(9.84±0.95)较治疗前(9.27±0.96)升高,has-miR-433治疗后(6.57 ±0.71)较治疗前(9.88±1.32)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18;t =3.70,P<0.001).结论 GCV敏感患儿用药前后has-miR-96表达均高于不敏感患儿,用药后敏感患儿has-miR-183表达也高于不敏感患儿,miRNA对临床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制备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主要衣壳蛋白ORF40的单克隆抗体,对该蛋白在VZV感染细胞内的表达、分布以及在VZV病毒颗粒中的包含情况进行初步探究。方法:设计并合成VZV ORF40多肽片段,偶联牛血清白蛋白后免疫小鼠,制备与筛选抗VZV ORF40单克隆抗体,使用获得的抗体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对VZV感染细胞进行检测,并通过Western blot对纯化的VZV病毒颗粒进行检测。结果:获得VZV ORF40单克隆抗体10F2,该抗体可特异性识别VZV感染细胞表达的以及VZV病毒颗粒包含的ORF40蛋白;本研究应用该抗体确定了ORF40蛋白在VZV感染细胞中的核定位,并且发现ORF40蛋白在核周有点状聚集现象,在细胞质区域偶尔也能检测到ORF40蛋白的分布。结论:本研究筛选获得抗VZV ORF40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后续开展该蛋白在VZV感染与病毒颗粒组装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
目的应用不同浓度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干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蛋白的表达,观察其对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Cys C低浓度组(Cys C1)、Cys C中浓度组(Cys C2)、Cys C高浓度组(Cys C3),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改良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 NSS)。Western blotting半定量检测损伤中心脑皮质组织中HSP70、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70、LC3的阳性细胞个数;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皮质神经元自噬相关蛋白LC3和神经元核抗原(Neu N)共染的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Cys C1、Cys C2组m NSS评分明显减少(P0. 05),HSP70的表达较IR组明显升高(P0. 01);而Cys C3组m NSS评分升高,与IR组差别无显著性(P0. 05); Cys C3组HSP70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1); Cys C各浓度组LC3-Ⅱ/LC3-Ⅰ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 01); LC3和Neu N共染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逐渐增强(P0. 05);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Cys C1、Cys C2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有所改善,而Cys C3组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较重。结论 Cys C可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浓度过高则导致神经细胞自噬性死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