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5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刘钢  张平  夏泉  程钢 《海峡药学》2013,(11):21-23
目的优化栀子苷的提取工艺。方法运用正交设计优选提取工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含量。结果优化后的提取条件为70%乙醇,8倍量体积,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提取物中栀子苷的含量较高。结论优化的提取工艺简便、合理,为栀子提取物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安全性进行调查分析,其安全性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合肥市某三甲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病例,对患者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期间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直接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并分析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组)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组(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共36例住院患者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中31例患者(86.1%)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1级(轻度)不良反应12例(33.3%),2级(中度)不良反应15例(41.7%),3级(严重)不良反应4例(11.1%)。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组、联合用药组发生2级及以上腹泻分别为4例(26.7%),12例(57.1%),ALT升高分别为0例、4例(19.0%)。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组与联合组在腹泻、恶心、呕吐、ALT升高不良反应分级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导致的不良反应而提前停药共例7例(19.4%)。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病毒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ALT升高常见,2级(中度)及3级(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达52.8%。临床在应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时应关注其安全性,尤其对于2级(中度)及2级以上不良反应宜给予对症处理,必要时甚至停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游离胆红素(UCB)是否影响胆囊胆固醇及色素性结石的形成以及UCB与相关指标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关系。方法收集29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胆汁,分为急性炎症合并结石组(AI)和慢性炎症合并结石组(CI)。分别测定胆汁中的UCB浓度、总胆红素(TB)浓度以及内、外源性肛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结果Ai组与口组相比,UCB和TB浓度显著降低(P〈0.05);内、外源性β-G活性显著增高(P〈0.05)。UCB浓度与TB浓度呈负相关。结论UCB影响胆囊胆固醇及色素性结石的形成;本组研究中,UCB浓度与TB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4.
人正常子宫肌肉组织中主要神经节苷脂在 HPTLC 谱图上分为 U、L两条带,本文对其进行了纯化、分离和色谱分析。发现该神经节苷脂两条带的糖基组成相同,所含唾液酸种类相同,均为 NeuNAc。结果说明该主要组分为 GD_3,与酶学分析的结果一致。两条带的区别在于脂肪酸某些种类含量的不同,U 带 C_(20) ~C_(24) 的脂肪酸含量高于 L 带,与其层析行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5.
HPLC法同时测定热淋清制剂中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热淋清制剂中没食子酸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osil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没食子酸在0.204~1.22μg(r=0.9997),槲皮素在0.058~0.35μg(r=0.9995)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没食子酸回收率为98.5%,RSD为1.4%,槲皮素回收率为97.8%,RSD为1.6%。结论:HPLC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适用于热淋清制剂两种有效成分的同时测定,可用于热淋清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6.
莪术二酮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莪术油中莪术二酮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以二甲苯鼠耳致炎及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观察抗炎作用;以小鼠扭体反应及热板法观察镇痛作用。结果莪术二酮能显著抑制上述动物模型炎症反应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并对热板法致小鼠痛阈有显著提高。结论莪术二酮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和腹膜透析液中万古霉素浓度的HPLC法,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药物浓度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 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 乙腈∶ 0.05 mol/L KH2PO4 = 11 ∶2 ∶ 8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6 nm,柱温...  相似文献   
108.
莪术中莪术二酮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  夏泉  许杜娟  陈飞虎  陈小欢  苏涌 《中成药》2012,34(3):550-553
目的 研究莪术二酮(Curdione)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角叉菜胶致小鼠尾血栓形成观察莪术二酮对血栓形成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法观察莪术二酮对小鼠凝血时间(CT)的影响,并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Y)、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观察其对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 EL,ISA)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0)含量和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浆血栓素B2( 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结果 莪术二酮能抑制体内血栓形成;延长CT、APTY和TT;并能抑制体内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提高NO含量,降低P-selectin水平和TXB2/6-keto-PGF1α比例.结论 莪术二酮具有显著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升高NO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9.
莪术二酮对ADP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莪术为传统的中药,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等功效,其主要成分为莪术油和姜黄素类。莪术油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为莪术的主要活性成分。莪术油主要含有莪术二酮、莪术酮、吉马酮等倍半萜类化合物。从已有的文献报道来看,对莪术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而对从莪术油中分离单一成分的研究较少。现采用比浊法测定莪术二酮对ADP诱导的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阐明莪术在传统的“行气破血”功效中的活性成分,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新的药物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 HPLC-FD)法同时测定人尿液中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法自制活性氧化铝,在弱碱性Tris缓冲液条件下吸附尿液样本中儿茶酚胺,使用 ZORB-AX-SB (4.6 mm ×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20 mmol· L-1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 mL· min-1,柱温25℃;激发波长(EX)为286 nm,检测波长(EM)为318 nm。结果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盐酸多巴胺在1.56~1000μg·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0.9997、0.999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在0.31%~8.02%之间;高、中、低三个浓度的平均方法回收率在94.22%~108.69%之间。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性较好,线性范围广,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围手术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