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讨心电图f波特点在评估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85例非瓣膜性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无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描记心电图V1导联;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得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D-二聚体(DD)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①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事件组,f波振幅明显小于无事件组.事件组血浆GMP-140水平、DD及AT-Ⅲ活性明显高于无事件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f波振幅与年龄呈负相关(r=-0.41,P<0.05),与f-f间期呈正相关(r=0.28,P<0.05).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波振幅是非瓣膜性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电图f波特点有助于评估持续性非瓣膜性Af患者血栓栓塞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健康供者外周血T细胞增生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健康供者20例,给予rhG-CSF10μg/(kg·d)进行动员,连续7天,动员前和动员后第8天取外周血10m1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加入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T细胞,培养96h后检测T细胞增生率和细胞毒性;同时对动员前后激活的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as表达率,用RT—PCR检测穿孔素(perforin)和Fas配体(Fasl。)mRNA表达情况,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细胞的1干扰素(IFN-γy)分泌情况和白细胞介素-10。结果动员后各次采集外周血的T细胞增生能力分别为74.3%、45.7%及24.4%(P〈0.05),CD3单克隆抗体和rhIL-2激活后T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性均比动员前细胞有显著减弱(P〈0.05);动员前后T细胞的Fas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动员前后T细胞在激活后均表达perforin mRNA,不表达FasLmRNA;动员前T细胞激活后分泌IFN-γ的能力明显高于动员后(P〈0.01)。结论rhG-CSF动员致使供者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与rhIL-2激活后的增生率和细胞毒性下降。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Fas配体(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3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UAP组),另有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为SAP组,30例健康对照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sFasL水平,并比较其结果。结果:(1)血浆sFasL水平在AMI组[(100.56±30.61)pg/ml]和UAP组[(51.13±23.46)pg/ml]显著高于SAP组[(7.08±1.20)pg/ml]和健康对照组[(6.19±1.11)pg/ml],P均〈0.01;(2)病程观察显示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3h内血浆sFasL水平迅速下降,此后再次上升,而SAP患者则否;(3)冠状窦内sFasL水平明显高于外周血[(210±40)pg/ml∶(78±21)pg/ml,P〈0.05];(4)体外研究表明FasL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在AMI患者离体单核细胞上调,低氧可刺激离体单核细胞sFasL释放。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FasL水平显著升高提示Fas/FasL系统活化,可能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5.
外周血干细胞(PBSC)因具有移植物植入速度快,无需全身麻醉,对供者创伤小等优势,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供者的年龄亦已放宽至80岁左右。近年出现的应用PBSC的治疗性血管生成新技术更进一步拓宽了PBSC的临床应用范围,此类患者多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在<60岁的供者中,G-CSF动员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对于≥60岁的高龄供者,相关文献报道极少见。我们对28例年龄≥60岁的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患者应用G-SCF动员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6.
我们测定了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血小板P 选择素以及D 二聚体浓度的改变 ,旨在探讨炎症反应在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激活的关系。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1.1 UA组 :2 2例UA患者均为住院病例 ,男 19例 ,女 3例 ,年龄 (5 5 4± 10 .0 )岁。按照 1979年WHO的心绞痛分型标准 ,其中初发劳累型心绞痛 8例 ,恶化劳累型心绞痛 7例 ,自发性心绞痛 7例 (2例为变异型心绞痛 )。全部患者均有反复的心绞痛发作 ,入院后给予内科强化治疗 (根…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探讨其对评价Af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Af患者共89例,按是否接受了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分为两个亚组:①TEE检查亚组:35例,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者10例,有明确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无血栓者17例;②未检查亚组:54例。另选33例非Af者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两组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水平,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f患者血浆sP选择素、vWF、MPV、DD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血浆sP选择素、DD、MPV水平在血栓和无血栓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P选择素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311,P<0.05)。结论:Af患者存在有血小板激活及内皮损伤,与其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扩张性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CD34-阳性的单个核细胞(CD34-positive mononuclear cells,MNCCD34)的动员及其变化规律。方法观察DCM患者外周血中不同时间段MNCCD34的数量,测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等5项细胞因子在血浆中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水平。结果 (1)MNCCD34从心力衰竭后便开始增加,第5-7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呈下降趋势,但在第28天MNCCD34的数目仍然较高。(2)DCM心衰组和对照组MNCCD34数目在第10天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3)外周血中的细胞因子G-CSF显著增高,且于第10天达到峰值。(4)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中MNCCD34的数目同血浆中G-CSF的水平密切相关(r=0.379,P〈0.01)。结论 DCM心衰患者外周血中MNCCD34的数目和G-CSF水平是增高的,且二者密切相关。证明DCM心衰后机体存在骨髓动员和自我修复现象。G-CSF是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剂。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心房纤颤 (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 (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 :45例慢性房颤患者中 9例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出左房血栓或有栓塞病史 ,为血栓阳性组 ,余 3 6例房颤患者为阴性组 ,另选临床情况相似的 2 1例窦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TAT、D D浓度和AT Ⅲ活性 ,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F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 ,其TAT及D D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窦律组(P <0 0 5 ) ,AT Ⅲ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窦律组 (P <0 0 5 )。血栓组患者TAT、D D水平较血栓阴性组明显升高(P均 <0 0 5 )。房颤患者TAT与D D水平呈正相关性 (rs=0 3 0 6,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 ;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TAT可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价值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