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白细胞介素2(IL—2)是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淋巴因子.IL—2通过与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结合调节T、B淋巴细胞及NK,LA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IL—2R可从细胞膜上部分脱落,形成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lL-2R)。现已证实: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及器官移植患者血清sIL-2R显著升高。我们用酶标双抗夹心法(ELISA)对35例肺癌患者血清sIL-2R进行  相似文献   
13.
商保军 《中国医药》2010,5(10):907-909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及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4例为试验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将2组外周血红细胞用柠檬酸钠抗凝,检测红细胞在自身血浆条件下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并计算黏附率;并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测定红细胞对正常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的影响,并与未加红细胞时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红细胞使K562细胞形成了"玫瑰花"样结合.对照组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结合率为(15.6±6.7)%,试验组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结合率为(8.5±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P<0.01).不加红细胞条件下,对照组外周静脉血NK细胞杀伤K562细胞活性杀伤率为64%~75%,加入红细胞后为79%~88%;试验组不加入红细胞为45%~56%,加入红细胞后为51%~58%.加入红细胞后,2组NK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均增加(P<0.01),且对照组高于试验组(P<0.01).结论 红细胞可增加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红细胞对K562细胞的免疫黏附能力下降,并可减低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供者与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PBSC中淋巴细胞比例及单个核细胞活力。方法分别对15例正常供者和1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rhG—CSF动员剂,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NC),观察有核细胞数、有核细胞分类、MNC计数及细胞活力。结果(1)正常供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总数为(4.31±1.41)×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有核细胞总数MNC数为(6.21±4.37)×10^8/kg。(2)恶性血液病组采集的PBSC有核细胞数高于供者组(P〈0.01)。(3)用淋巴细胞比值乘以有核细胞总数计算单个核细胞,正常供者组(2.82±1.03)×10^8/kg、恶性血液病患者组(2.58±1.79)×10^8/kg,正常供者组与恶性血液病组单个核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供者组MNC计数为(96.7±5.1)%,其中淋巴细胞占(65.9±9.4)%、粒细胞占(16.3±8.7)%、单核细胞占(16.5±4.0)%;恶性血液病组MNC计数为(92.7±15.6)%,其中淋巴细胞占(55.3±16.7)%、粒细胞占(24.3±16.5)%、单核细胞占(14.9±9.1)%。(5)正常供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1.5±4.3)%、(67.4±9.1)%,恶性血液病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82.9±11.1)%、(56.5±20.1)%;两组冻存前后细胞活力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6)rhG—CSF动员前后正常供者组及恶性血液病组T细胞在CD3单克隆抗体+rhIL-2刺激下,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增生能力在应用rhG—CSF后下降[(68.5±15.1)%vs(52.3±12.5)%(P〈0.05)。结论单用rhG—CSF或化疗联合rhG—CSF动员均可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应用淋巴细胞乘以有核细胞数作为外周血造血于细胞移植时计算输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的指标时简便、快捷,不失为一良好的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老年供者(≥60岁)中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安全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28例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的老年组患者和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PBSCT)的中青年组供者,检测比较两组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抗凝血酶(AT)的变化。结果 两组供者G—CSF动员后D—D、vWF:Ag明显升高(P〈0.01),AT明显下降(P〈0.01),老年组FIB及TAT亦升高(P〈0.05,P〈0.01),中青年组FIB升高(P〈0.05)。老年组中D-D、TAT升高幅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栓事件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G—CSF动员可活化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抑制抗凝系统,促使血栓事件的发生,对老年人作用更为显著。在老年人动员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凝血象变化,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凝剂防止血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老年供者(≥60岁)中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8例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病(PAOD)的老年组患者和29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allo-PBSCT)的中青年组供者,检测比较两组动员前后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和抗凝血酶(AT)的变化。结果两组供者G-CSF动员后D-D、vWF:Ag明显升高(P<0.01),AT明显下降(P<0.01),老年组FIB及TAT亦升高(P<0.05,P<0.01),中青年组FIB升高(P<0.05)。老年组中D-D、TAT升高幅度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血栓事件及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G-CSF动员可活化凝血系统及血小板,抑制抗凝系统,促使血栓事件的发生,对老年人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翟亚萍  商保军  张琳  席雨人  程薇 《临床荟萃》2008,23(23):1689-169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发病的免疫因素,为CAA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骨髓细胞半固体集落培养法检测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CAA骨髓细胞培养GM—CFU产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7.9&#177;0.5)个/ml vs (88.7&#177;2.7)个/ml(P〈0.01);CAA骨髓细胞加正常血清培养GM-CFU的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177;2.6)个/ml vs (88.7&#177;2.7)个/ml(P〈0.05),其中有21例的GM-CFU的产率(60.1&#177;2.1)个/ml与对照相比较明显减少;CAA血清与正常骨髓细胞培养的GM—CFU为(105.6&#177;3.2)个/ml,显著高于正常组。CAA组的CD3^+、CD4^+和CD4^+/CD8^+均比对照组降低,分别为(49.8&#177;0.6)% vs (64.3&#177;0.9)%、(29.7&#177;0.4)% vs (38.6&#177;0.3)%和(1.2&#177;0.1)% vs (1.7&#177;0.1)%(均P〈0.01);CD8^+细胞明显高于正常,(28.9&#177;0.3)% vs (24.5&#177;0.3)%(P〈0.01)。结论CAA患者普遍存在着T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异常;CAA患者骨髓细胞中可能有抑制患者GM—CFU形成的因素,而血清中存在着升高的粒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GM-CFU体外培养联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CAA异常免疫机制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骨髓中浆细胞的数量,尤其是异常形态的浆细胞数量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至关重要。葡萄状浆细胞(Mott细胞)是一种异常形态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涂片中可以见到,但大量Mott细胞增生的多发性骨髓瘤十分少见。本文报道1例骨髓中Mott细胞大量增生的多发性骨髓瘤,旨在进一步加强临床对多发性骨髓瘤及Mott细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血中内皮标志物的检测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心绞痛发作期和缓解后循环血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含量 ,以探讨 UA患者内皮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UA组 44例 ,均符合 WHO的 UA诊断标准 ,男 3 1例 ,女 1 3例 ,年龄 47~ 80 (6 5± 7)岁。对照组2 0例 ,均为健康体检者 ,男 1 3例 ,女 7例 ,年龄 44~ 77(6 3± 9)岁。UA组入院后给予硝酸酯类、阿司匹林、极化液等药物治疗 ,7~ 1 0 d内心绞痛症状得到控制 ,分别于入院后心绞痛发作 2 4 h内及症状控制后 3 d内各采血 1次。对照组于清晨空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予常规治疗,A组在其基础上加用LMWH5000IU,1次/12h,腹部皮下注射,疗程为一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 缓解心绞痛的疗效A组优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ET、vWF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ET、vWF含量均下降,A组降低程度较B组显著(P<0.05)。结论 LMWH缓解UA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