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Serum leptin levels and adiposity in adult Chinese: a preliminary observation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Objective ToestablishnormalserumleptinlevelsinChineseand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serumleptinlevelsandbodyfat,gender,ageandandrogenMethods Serumleptinlevelsweremeasuredin77lean(BMI<25)and28overweightorobese(BMI≥25)subjectsbyaradioimmunoassay(…  相似文献   
92.
目的比较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与传统涂片法+瑞氏染色法两种制片染色方案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痰标本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的差异。方法首先采用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和瑞氏染色法分别检测40例嗜酸性粒细胞在5%-15%的的血液标本涂片,镜检嗜酸细胞比例,比较两种染色方法对嗜酸细胞检测准确度的差异。然后对92例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BALF或痰查找嗜酸性粒细胞的病例采用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与传统方法即单纯涂抹制片法和瑞氏染色法相比较,观察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对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效果。结果40例血涂片中,两种染色方案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准确度相当。BALF及痰标本涂片染色镜检时,传统涂片方法 +瑞氏染色法制作的涂片着色时间长(10-15 min),部分涂片标本存在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39.1%(36/92)。改良涂片法+瑞氏-姬姆萨染色法,着色时间短(约3 min),标本未见脱落,嗜酸性粒细胞阳性检出率为60.9%(56/92)。结论采用改良涂片法和瑞氏-姬姆萨染色法能有效缩短涂片染色时间,大大提高了BALF和痰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大黄素(emodin)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油红O染色、三酰甘油(TG)含量测定及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H)活性测定等方法检测脂肪细胞的分化程度;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黄素对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mRNA和脂肪酸结合蛋白ap2mRNA表达的影响;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运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测定大黄素与PPARγ2的亲和力。结果:大黄素呈剂量依赖性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50μmol/L大黄素可使脂肪细胞内TG含量和GPDH活性分别增加约22%及60%。大黄素可显著升高脂肪细胞的PPARγ2mRNA、C/EBPαmRNA及脂肪酸结合蛋白ap2mRNA表达水平。同时,50μmol/L大黄素可使前脂肪细胞的细胞增殖率下降约17%。SPR检测结果显示,大黄素具与PPARγ2结合活性,提示其可能是PPARγ2的配体。结论:大黄素作为PPARγ2的配体,能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抑制前脂肪细胞增殖,而该过程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2、C/EBPα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5.
目的从乌药、云木香、枳壳、槟榔中药饮片中提取可用于RAPD扩增的高质量基因组DNA。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粗提基因组DNA,部分基因组DNA再进一步用试剂盒纯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法及RAPD扩增效果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饮片基因组DNA纯化后,以随机引物S28进行PCR扩增获得谱带更丰富、条带更清晰的RAPD条带。结论本文所建立的DNA提取方法可适合多数中药饮片基因组DNA的提取,并可进一步用于RAPD分析。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Ⅷ(简称FⅤ、FⅧ或Ⅴ因子、Ⅷ因子)及蛋白C活性,探讨其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凝血因子Ⅴ、Ⅷ及蛋白C活性是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蛋白C活性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凝血因子Ⅴ、Ⅷ活性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相关性,而且血浆凝血因子Ⅴ、Ⅷ、蛋白C活性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性呈正相关,凝血因子Ⅷ活性异常增高、蛋白C活性降低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超声导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操作中异常情况和操作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我院乳腺外科采用与超声医生合作的形式,使用Philips5000超声仪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为72例乳腺癌患者实施PICC,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和处理操作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72例乳腺癌患者在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实施PICC,穿刺成功率100%,未发生静脉炎、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实施超声导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解决了血管条件差的乳腺癌患者置管输液难题.护士掌握循证医学方法和思维,有效控制置管前后的并发症,提高了医疗安全性,满足了患者的伦理需求,减轻了乳腺癌患者的痛苦.同时,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满意的护理服务,保证治疗过程顺利.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检测单纯性肥胖及正常青少年血清内脂素水平,探讨其与年龄、体重指数(BMI)、脂联素、瘦素、血脂、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共148名,其中单纯性肥胖症青少年72例,正常对照76名.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酶法测定两组青少年的空腹血清内脂素、脂联素、瘦素、睾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肥胖组青少年均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EISI).结果 肥胖组血清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7.65±18.28 vs 29.35±12.10) μg/L,P<0.01].正常对照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人体测量指数及脂质参数之间无任何相关性,而肥胖组血清内脂素与年龄、EISI和Tanner分期呈负相关,与血清HDL-C水平呈正相关.并且在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内脂素水平与年龄及HDL-C水平仍然呈显著相关(g<0.05).结论 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血清内脂素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可能参与体内HDL-C代谢的调控.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检测正常人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进一步探讨脂联素与胰岛素敏感性、血糖、血胰岛素、血脂等的相关性。方法 用减少样本数的Bergman微小模型技术结合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正常、肥胖、糖耐量低减(IGT)和2型糖尿病(DM)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SI),同时测定受试者的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检测空腹状态下脂联素和血脂、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肥胖、IGT和2型DM组的SI均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非正常组之间此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正常组的血清脂联素[(12.84±3.64)mg/L]显著大于肥胖、IGT和2型DM组[(7.65±2.45、7.55±2.64、5.19±2.36)mg/L,均P<0.001],后3组中2型DM组的脂联素显著低于肥胖和IG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而肥胖组和IGT组间此值差异无显著性。脂联素与SI呈正相关,而与腰围、BMI、WHR和空腹、餐后2h血糖及血甘油三酯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脂联素与SI(r~2=0.29)、空腹血糖(r~2=0.26)、WHR(r~2=0.17)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并以2型DM患者降低更为明显;血清脂联素与SI呈正相关,而与空腹血糖和WHR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肥胖妇女血清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 方法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121名肥胖绝经前妇女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测定血清TL-18水平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正常糖耐量、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三组间的胰岛素敏感指数无明显差异,急性胰岛素对葡萄糖反应指数(AIRg指数)依次显著递减;血清IL-18水平显著递增,且与FPG、2hPG、HbA_1c、TG显著正相关,与AIRg指数显著负相关. 结论 IL-18随着TG、PG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与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关联.探讨促炎症性细胞因子IL-18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