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1.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并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以致聚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测定108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周后的全血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根据对阿司匹林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COX型AR);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COX-AP型AR);阿司匹林敏感(AS),同时测定服药前的血常规及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 高血压患者108例,总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5.5%,其中COX-AP型发生率为44.4%,COX型发生率为11.1%.COX-AP型和COX型AR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ADP诱导的的血小板聚集值均明显高于服药前[(9.0±2.7) vs (6.4±2.9)ohm,P<0.05;(6.7±2.4) vs (5.7±2.5)ohm, P<0.05].COX型和COX-AP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215.5±20.0)/(213.5±44.3) vs (189.1±61.8)×109 (L-1), P<0.05];[(6.20±0.5)/(6.5±1.5) vs (5.6±1.2), P<0.05];[(3.5±0.1)/(3.8±1.6) vs (3.1±0.8)×109 L(-1), 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机制与启动血小板聚集的途径异常有关.环氧化酶旁路的存在且功能代偿性增强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机制;环氧化酶途径异常是另一次要机制.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增加可能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了解贵州省30~79岁侗族妇女子宫肌瘤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用χ2及趋势χ2 分别检验因素与子宫肌瘤检出情况的差异及变化趋势;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非农业和统一居民户口、BMI为超重、40~49岁的妇女更容检出子宫肌瘤,OR(95%CI)分别为3.004(1.759~5.132)、1.863(1.156~3.002)、1.559(1.070~2.271)、24.316(7.683~7.759),均P<0.05;月经状况为绝经的妇女检出子宫肌瘤的风险较低,OR(95%CI)0.294(0.155~0.556),P<0.05。结论 加强侗族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在30~59岁期间适当提高子宫肌瘤检查的频率;适当控制体重,谨慎流产以降低子宫肌瘤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33.
目的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30~79岁人群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侗族、布依族及苗族成人共10 110名;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描述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流行现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群代谢健康型肥胖的总体患病率及95%CI为9.1%(8.6%~9.7%),在肥胖人群中的患病率及95%CI为38.8%(36.9%~40.8%)。MHO的患病率存在一定民族差异(χ2=100.983, P<0.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χ2趋势=59.897, P趋势<0.001),女性高于男性(χ2=22.158,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429, 95%CI:1.133~1.803)、布依族(OR=1.475, 95%CI:1.182~1.841)、苗族(OR=1.448, 95%CI:1.177~1... 相似文献
34.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一种有效的内科心血管介入微创疗法。我院于1998年3月开始了此项工作,共作了6例,报告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5.
将73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加服普伐他汀,疗程8周.治疗前后用彩超测定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ELISA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LVEF明显升高、LVDd明显下降,血浆NT-proBNP、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血浆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r=-0.72,P<0.05),与LVDd呈正相关(r=0.75,P<0.05);血浆CRP水平与LVDd呈正相关(r=0.31,P<0.05),与LVEF增加呈负相关(r=-0.387,P<0.05).提示普伐他汀治疗慢性心衰效果确切,其主要作用机制为降低血浆NT-proBNP、CRP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