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老年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60岁)肾移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了自2001年9月~2007年11月我院施行的62例60岁以上肾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原发疾病、手术的安全性、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病人的原发疾病中以高血压肾病引起的尿毒症比例较高(24/62);老年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差,心胸比均超过0.58,术后容易出现心衰(10/62);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给手术中血管吻合带来一定难度;高龄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急性排斥发生率较低(4/62),但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21/62);充分的术前准备,早期及时处理并发症仍能获得较高成功率(57/62)。结论高龄患者是肾脏移植的不利条件,但并不是禁忌证;重视心脏储备功能差、免疫力相对较低等临床特点,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移植成功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2.
预存抗HLA抗体对移植器官的功能和存活有不利的影响,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消除高致敏受者抗HLA抗体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的组成、免疫学机制、与抗HLA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3.
背景:血管吻合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肾移植的成败。
目的:提高肾移植变异血管吻合的技术方法。
方法:1999年9月至201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共完成878例肾移植,对其中供肾存在的动静脉血管变异进行修整、合并、延长等重建处理后进行移植,副肾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支撑法同腹壁下动脉吻合。
结果与结论:878例肾移植中,55例供肾动脉变异,肾静脉变异22例,经血管修整重建后均成功与受者髂内或髂外血管吻合。23例直径大于1 mm副肾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均取得成功。移植后彩超显示肾动静脉吻合口血流及副肾动脉血流正常。提示移植肾血管变异及副肾动脉只要正确处理,吻合得当,可以安全有效地移植给受者并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4.
肾移植术后监测CD4+T淋巴细胞对防治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监测CD4+T淋巴细胞对防治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cgalovims,CMV)肺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监测133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4'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根据其变化调整免疫抑制剂(Cs~Fl(506+MMF+Pred)的用量,观察调整用药对CMV肺炎发病的影响.结果 共有36例受者CD4'细胞明显下降,发生在术后45~72(61.5~9.31 d.均给予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处理.133例受者有12例出现CMV肺炎,发病在术后5耻118(76.2~11.61d.其中7例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CD4+T细胞下降受者CMV肺炎的发病率(27.8%,10/36)明显高于CD4+细胞稳定受者(2.1%,2/97)(p,0.01),在调整用药期『日J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P>0.05).12例CMV肺炎病人8例(66.7%,8/12)治愈.4例(33.3%,4/12)死亡.24例未发病受者在调整用药后CD4'细胞迅速上升,在14 d恢复到术前水平;8例CMV肺炎治愈者上升较缓慢,在21 d恢复;而4例死亡病人持续保持在低水平.结论 肾移植术后CD4'细胞的变化与CMV肺炎发病有密切相关性,依据其变化在CMV肺炎发病之前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是安全的,为预防和救治CMV肺炎提供一条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精索静脉曲张(VC)不育治疗中低位显微外科治疗与腹腔镜精索结扎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VC不育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显微组(接受低位显微外科治疗)和腹腔镜组(接受腹腔镜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各33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时的精液指标,包括精子密度、精子总数及(a+b)级精子比率;统计随访1年期间配偶妊娠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两组精子密度、精子总数、(a+b)级精子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精子密度、精子总数及(a+b)级精子比率均较术前呈显著的升高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配偶妊娠18例(54.54%),低于腹腔镜组的19例(57.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低于腹腔镜组的2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1,P=0.023)。结论:低位显微外科治疗与腹腔镜精索结扎术在VC不育的治疗中均有着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且低位显微外科治疗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细胞自噬的影响机制。方法:分别给予HK–2细胞不同的时间缺氧/复氧处理模拟缺血/再灌注(I/R)损伤。自噬用GFP–LC3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评价。检测细细胞活性,以反映细胞损伤程度。自噬抑制剂3–MA被用来确定自噬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HK–2细胞缺氧1 h,然后复氧24 h处理。然后这些细胞经不同浓度重组NGAL蛋白加或不加3–MA处理。结果:缺氧诱导自噬作用,缺氧后再复氧可增强自噬作用。在此过程中抑制自噬,细胞活性下降。大于200 ng·mL~(-1)的NGAL处理进一步诱导自噬潮,但在这种情况下细胞活性下降;自噬抑制后细胞活力恢复。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大量NGAL在可能导致过度的自噬,增加急性肾损伤时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7.
38.
背景:如何有效防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肾移植领域的研究重点。但目前其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两种小鼠,一种为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核转移子(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ARNT)基因敲除小鼠,一种为同窝对照组小鼠。每种小鼠分别进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再灌注时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缺血再灌注时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建立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比较再灌注损伤后1 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24 h血清肌酐值、肾组织PAS染色肾小管损伤评分和TUNEL法计算肾小管细胞凋亡数。
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1 h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4 h血清肌酐水平ARNT敲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ARNT敲除组明显比对照组损伤程度重,肾小管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ARNT敲除组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ARNT+/+组(P < 0.01)。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后,ARNT敲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缺氧诱导因子系统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来介导其最大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39.
[摘要] 目的 评价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通气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6例肾移植术后合并ALI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BiPAP呼吸机治疗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结果 49例患者经无创通气治疗后生命体征、动脉血氧分压指标显著改善。7例因病情重改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结论 BiPAP无创通气治疗肾移植术后并发ALI能改善患者低氧血症,改善其呼吸困难症状,可显著降低对气管插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液透析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选用碳酸氢盐透析液,普通肝素抗凝,于患者透析结束前30分钟停用肝素。透析液流量为每分钟500ml,血流量为每分钟220~260ml。治疗组予以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结果:两组透析方法对患者血清尿素、肌酐的清除效果基本相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透析后血清白蛋白浓度较透析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血清白蛋白透析前后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β2-球蛋白(β2-MG)清除效果比较,治疗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治疗,有利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与常规血液透析比较,在β2-球蛋白清除方面更具优势,有望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