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目的 评价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灼或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 对病理确诊6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其中合并尿路上皮癌1例),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灼59例,电切9例,对其中37例伴有重度膀胱颈梗阻患者加做膀胱颈圈形电切,术后定期吡柔比星灌注,3~6个月定期膀胱镜复查.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膀胱镜见病变黏膜正常63例(92.7%),其中14例症状仅部分缓解,未愈5例(7.4%),需重新电灼或电切,其中1例需开放手术治疗.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电灼或电切结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术中应同期去除可能的诱因,术后应定期膀胱镜随访.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颈重建术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控的作用。方法:对30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保护尿道膜部括约肌和前列腺旁血管神经索,在重建的膀胱颈部后壁折叠缝合1针。结果:30例术后随访3~40个月。膀胱控尿正常者28例,轻度压力性尿失禁1例,急迫性尿失禁1例。结论:保护尿道膜部括约肌,血管神经索和重建的膀胱颈部后壁折叠缝合1针能减少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63.
目的提高巨大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水平. 方法总结分析1990年1月~2001年9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直径大于10cm的18例巨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18例巨大嗜铬细胞瘤占同期同类型肿瘤的13.6%,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药物控制血压2周~4月;B超、CT、Doppler超声、DSA或MRA检查定位决定手术径路及方案;术中平均输血2 450ml,2例采用自体血回输.17例患者完整切除肿瘤,1例仅作病理活检,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嗜铬细胞瘤,其中1例伴不典型增生,2例提示有恶变倾向.随访8月~11年,2例复发再手术. 结论巨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尚需联合用药方能较理想地控制高血压,准确的术前定位对选择手术径路、制定手术方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4.
1993~1994年采用Menuet型血流测量仪和海绵体造影对24例临床上诊断为阳萎的患者作动力性海绵体造影检测,结果检出12例阴茎海绵体静脉漏患者。认为本检查方法可判定静脉漏的程度及部位,可为进一步治疗(包括手术)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个体化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94例高危前列腺癌中70例用3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时行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筋膜前脂肪垫、前列腺、双侧神经血管束整块切除,对淋巴管造影提示可疑淋巴结转移49例给予扩大淋巴清扫,其余患者按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Walsh)方法行耻骨后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对≥pT3a、Gleason分级≥8、淋巴结转移和切缘阳性者给予6个月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比较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和3及5年生存情况。结果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3年、5年总生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的个体化处理,有望使部分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达到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质谱法测定的血浆代谢物(丙酮酸和乳酸)水平与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神经退行性变的相关性。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3月76名参与者[52名认知功能正常,9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15例AD痴呆(AD dementia, ADD)]参与了这项研究;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成像评估大脑中Tau沉积的量,质谱法测定血浆乳酸、丙酮酸水平和血浆淀粉样蛋白β1-42(Amyloid-β1-42,Aβ1-42)水平。结果 随着脑Tau病变进展(Braak分期0~VI),血浆乳酸[F(3,47)=3.114,P=0.035]、丙酮酸[F(3,47)=4.505,P=0.007]、乳酸/Aβ1-42[F(3,47)=3.418,P=0.031]和丙酮酸/Aβ1-42[F(3,47)=11.558,P<0.001]逐渐增高;血...  相似文献   
67.
目的:小结开展保留神经血管束的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RRP)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40例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RRP,术前采用新辅助治疗,术中采用保护尿道膜部括约肌和前列腺侧旁神经血管束,并在重建膀胱颈部粘膜充分外翻后的后壁行折叠缝合1针。间断、无张力行残留尿道和外翻的膀胱颈缝合。结果:经3~78个月随访,全部患者排尿通畅,无肿瘤复发;除2例发生轻度尿失禁外,余38例在6个月内均恢复尿控能力。结论:充分做好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前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手术操作;术中保护好尿道膜部括约肌和前列腺侧旁神经血管束,在充分外翻膀胱粘膜的重建膀胱颈后壁折叠缝合,能减少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肾上腺偶发瘤的诊断步骤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珐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129例肾上腺偶发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9例中125例完整切除肿瘤,肿瘤直径1.2—18cm。嗜铬细胞瘤31例,皮质腺瘤37例,皮质癌9例,转移癌4例,淋巴瘤3例,其他良性肿瘤45例。结论肾上腺偶发瘤中大部分为皮质和髓质肿瘤,因此需在术前做内分泌检查,确定有无功能;对直径大于3cm的无功能肿瘤及有功能或疑有恶变的需手术治疗;而小于3cm无功能肿瘤可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9.
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全膀胱切除后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在尿流改道中的疗效.方法 21例患有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术后随访8~79个月,平均3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残余尿、膀胱容量和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结果 21例患者最大尿流率21.4~38.4 ml/s,平均28.1 ml/s,排尿时间9~28 8,平均17 s,无残余尿,尿意容量120~410 ml,平均330 ml,膀胱容量350~560 ml,平均480 ml,膀胱充盈期末压力14.2~18.6 cm H2O(1 cm H2O=0.098 kPa),平均16.4 cm H2O,最大排尿压23.6~63.4 cmH2O,平均45.0 cm H2O.结论 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具有良好的储尿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可控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70.
目的评价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对代谢的影响。方法本组33例(男21例,女12例)膀胱癌,均采用根治术膀胱全切、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尿的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行手术治疗,分析新膀胱引流管拔管前后血电解质、肌酐和尿素的变化以评价新膀胱对代谢的影响。结果33例术后血电解质、肌酐和尿素均在正常范围,拔管前后电解质、肌酐和尿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有轻度酸中毒。结论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是有效、安全的可控尿流改道方法,对人体代谢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