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15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目的:总结输尿管乳头、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应用于10例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的治疗体会。方法: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10例(11侧)中单侧9例, 双侧1例, 均行输尿管末端外翻成1.5~2 cm乳头后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结果:随访3个月至10年, 10例(11侧)术后肾积水明显减轻或消失, 输尿管外形明显改观或恢复正常。结论:成人先天性巨输尿管症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 根据输尿管不同扩张程度行裁剪, 在输尿管末端做1.5~2 cm外翻乳头及输尿管膀胱吻合, 可以起到有效抗反流和防止吻合口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有腹腔手术史妇科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适应证选择。方法有腹腔手术史妇科患者32例,其中异位妊娠12例,卵巢囊肿10例,子宫肌瘤8例,盆腔粘连2例。既往手术疾患分别为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腹膜外剖宫产、异位妊娠附件切除、卵巢囊肿蒂扭转;按妇科腹腔镜操作规范施行腹腔镜术,总结分析腹腔粘连情况对手术方法、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32例中,行输卵管切除10例,附件切除12例,子宫肌瘤剜除5例,子宫切除3例,盆腔粘连松解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副损伤发生。结论对于有腹腔手术史的妇科疾患,通过严格筛选,可以完成腹腔镜下的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经腹小切口全子宫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经腹小切口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平均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常规开腹手术,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皮肤切口皮内缝合小而美观.结论:经腹小切口全子宫切除术具有损伤性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通过检测肝素酶-1(HPA)、环氧化酶-2(COX-2)、微血管密度(MVD)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PA、CoX-2能否成为一种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指标,并阐明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1986年10月~2006年8月住院经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档石蜡标本38例,其中良性嗜铬细胞瘤2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17例。恶性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28~179月,良性组中首次手术确诊为嗜铬细胞瘤后随访93~264月;另取20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对照组中HPA、CoX-2和MVD的表达情况。结果HPA在恶性组中表达最高,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在对照组中无表达,恶性组与良性组及恶性组与对照组之间HP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oX-2在恶性组中表达最高,良性组中表达较低,对照组中无表达,恶性组与良性组及恶性组与对照组之间CoX-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恶性组中呈高表达,在良性组中次之,在对照组中最低,MVD在恶性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嗜铬细胞瘤中HPA与COX-2和MVD的表达两两之间呈正相关。结论HPA和COX-2有望成为预判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一种指标,并且两者均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中,1例表现为女性男性化,2例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4例无特异表现,肿瘤大小1.5 cm×1.5 cm×2 cm~8 cm× 8cm×9 cm,包膜完整,与周围没有粘连.切面为灰黄色,光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3例免疫组化NSE(+)、VIM(+).7例均诊断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上腺嗜酸细胞肿瘤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多是没有功能的,发现时一般肿瘤体积比较大,应该根据肿瘤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良恶性鉴别,术后需要随访.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评价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灼或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 对病理确诊6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其中合并尿路上皮癌1例),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灼59例,电切9例,对其中37例伴有重度膀胱颈梗阻患者加做膀胱颈圈形电切,术后定期吡柔比星灌注,3~6个月定期膀胱镜复查.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膀胱镜见病变黏膜正常63例(92.7%),其中14例症状仅部分缓解,未愈5例(7.4%),需重新电灼或电切,其中1例需开放手术治疗.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电灼或电切结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术中应同期去除可能的诱因,术后应定期膀胱镜随访.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改良膀胱颈重建术在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控的作用。方法:对30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保护尿道膜部括约肌和前列腺旁血管神经索,在重建的膀胱颈部后壁折叠缝合1针。结果:30例术后随访3~40个月。膀胱控尿正常者28例,轻度压力性尿失禁1例,急迫性尿失禁1例。结论:保护尿道膜部括约肌,血管神经索和重建的膀胱颈部后壁折叠缝合1针能减少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VEGFR-2、VEGF和MVD在肾上腺皮质癌(A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的肾上腺皮质肿瘤存档石蜡标本37例,其中良性组20例,恶性组(ACC组)17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良、恶性肾上腺皮质肿瘤中VEGFR-2、VEGF和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R-2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6.47%),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ACC组与良性组之间VEGFR-2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ACC组中呈高表达(70.59%),在良性组中表达较低(25.00%),VEGF在ACC组中的表达与在良性组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MVD在ACC组中的表达为(76.40±15.64),良性组中为(21.05±8.07),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VEGFR-2和VEGF以及MVD在ACC中的高表达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在ACC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切除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 312例BPH患者进行TUVP手术。术前以及术后3﹑6﹑12﹑24 m分别进行IPSS﹑QOL评分﹑尿流动力学﹑剩余尿量测定。301例(96 .47%)随访资料完整。结果 术后24月IPSS评分从26.52减少至6.1 (P<0.05);QOL评分也从5.32下降至1 .47 (P<0.05);最大尿流率(Qmax)增加明显,从7.6ml/s增至18.3ml/s(P<0.05);平均尿流率(AFR)从3 .4ml/s增至9.89ml/s;排尿量(VV)较前亦有所增加(P>0.05),尤以排尿等待时间(DT) 缩短,从61s减少至5.2s,剩余尿量(RU)从98.3ml减少至13.4ml(P<0.01)。结论 TUVP是一种易于掌握、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治疗BPH的手术方法,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