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杜文玲  周帆  何乐中 《新中医》2018,50(10):153-155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少腹逐瘀汤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观察组采取少腹逐瘀汤配合针灸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少腹逐瘀汤口服治疗;2组均以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3疗程。于治疗前后及随访3月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计算PGF2α/PGE2值;疗程结束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对照组为88.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愈率观察组为80.0%,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及随访3月,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同时段改善更显著(P 0.05)。治疗后,2组血清PGF2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PG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0.05);但上述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GF2α/PGE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少腹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2.
周帆 《福建医药杂志》2014,36(6):111-112
目的 观察曲尼司特胶囊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瘢痕疙瘩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给予口服曲尼司特胶囊,0.1g/次,3次/d,同时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对照组34例,单纯外用卤米松乳膏,2次/d,比较两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26.47%,对照组有效率为11.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例出现轻度口干症状,但能够耐受,不影响治疗。余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曲尼司特胶囊联合卤米松乳膏治疗瘢痕疙瘩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43.
目的 探讨局部皮瓣修复外鼻不同亚单位缺损的效果,总结最佳皮瓣修复方式。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我科收治的外鼻皮肤肿瘤切除后行皮瓣修复的患者45例,其中良性肿瘤11例(棘皮瘤3例,脂溢性病变6例,色素细胞瘤2例),恶性肿瘤34例(基底细胞癌19例,鳞状细胞癌14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肿瘤位于鼻尖9例,鼻翼13例,鼻根6例,鼻背9例,鼻唇沟8例。均行病变切除+不同皮瓣修复外鼻不同亚单位缺损。结果 本组45例鼻部缺损均一期皮瓣修复,其中双叶皮瓣修复14例,旋转易位皮瓣修复19例,滑行推进皮瓣修复9例,A-T皮瓣修复3例。所有切口一期愈合,皮瓣血运良好。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皮瓣色泽良好,无色素沉着,鼻外形正常,鼻通气功能良好,供受区疤痕不明显。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 对于外鼻不同亚单位的缺损,应根据鼻部解剖特点、缺损部位、面积、是否损伤通气功能等精准选择合适的局部邻近皮瓣修复,从而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外形及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244.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8月T2DM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均衡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行为转变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护理干预依从性、血糖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疾病认知情况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护理干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用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T2DM患者...  相似文献   
245.
周霞  周帆  姜华  侯健 《现代免疫学》2006,26(5):418-422
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骨髓瘤细胞增殖及c-myc基因表达改变的影响。用2ME2分别处理两种骨髓瘤细胞系CZ-1、LP-1 72 h,用锥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myc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改变情况。结果显示,经2ME2处理72 h后,两种骨髓瘤细胞系细胞周期均被阻滞在G1期,细胞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c-myc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下调。2ME2可下调c-myc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可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46.
目的:通过将覆有基质胶的聚己内酯(PCL)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体外共培养,在组成和结构上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探讨基质胶对hiPSCs在聚己内酯上黏附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复苏、培养hiPSCs后,分别将hiPSCs接种到覆有基质胶的传统培养皿组、PCL组和覆有基质胶的PCL组上。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通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通过hiPSCs干性标志物(OCT4)荧光进行hiPSCs干性鉴定,固定后进行电镜扫描观察细胞补片表面形态,培养的第1、3、5天通过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并通过生长曲线观察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OCT4荧光显示3组均发出绿色荧光,细胞补片形成后hiPSCs保持干性。DAPI荧光显示3组hiPSCs发出蓝色荧光,细胞呈克隆生长,细胞形态均一。扫描电镜显示hiPSCs在覆有基质胶的PCL上黏附生长,细胞轮廓清晰可见,形态正常。覆有基质胶的PCL组在共培养的第1天和第3天细胞活力大于PCL组(1.905±0.080比1.657±0.027 ,2.375±0.096比2.054±0.078,均 P<0.05),覆有基质胶的PCL组与PCL组在共培养的第5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L组和覆有基质胶的PCL组第1、3、5天细胞活力均大于覆有基质胶的传统培养皿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覆有基质胶的PCL组细胞活力第3天已达平台期,和第5天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与PCL组第5天的吸光度 A值接近,而PCL组细胞活力第5天高于第3天( P<0.05),表明覆有基质胶的PCL组细胞增殖速度最快。 结论:hiPSCs可以与PCL或覆有基质胶的PCL体外共培养制成细胞补片;覆有基质胶的PCL能提供更好的细胞生长、黏附和增殖环境;基质胶对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与聚己内酯共培养形成细胞补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47.
248.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致黑毛舌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抗菌药物致黑毛舌的文献病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可疑抗菌药物、联用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症状、诱导时间、处理措施、转归时间、可能诱发的因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筛选出有效文献26篇,包含病例38例,其中男性24例,患者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83岁;有慢性基础疾病22例(57.9%);26例(68.4%)出现黑毛舌,12例(31.6%)出现黑舌;怀疑引发黑毛舌的抗菌药物中,利奈唑胺24例(63.2%),甲硝唑4例(10.5%);2周内发生的有26例(68.4%),利奈唑胺与甲硝唑在诱导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周内转归28例(73.7%),出现黑毛舌后立即停药与用足疗程后停药患者的转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黑毛舌多发于男性、50岁以上、有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基础疾病、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抗菌药物中利奈唑胺与甲硝唑最易发生此类不良反应,多为用药...  相似文献   
249.
目的 采用16S rDNA、ITS测序技术研究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方法 收集本院2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实验组)及2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取皮损处(PL组)及无皮损处(PN组)皮肤菌群样本,正常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菌群样本(N组)。提取样品DNA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 基于16S rDN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PL组shannon指数低于PN、N组(均P<0.01),simpson指数低于PN、N组(均P<0.01),表明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细菌菌群多样性显著性降低。3组间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菌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ITS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真菌菌群多样性升高。结论 通过16S rDNA以及ITS测序技术应用于特应性皮炎皮肤微生物组学研究,证实了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菌群多样性与正常皮肤存在一定差异,皮肤表面微生物菌群与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