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 比较不同门静脉给药模式配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PHC患者行TACE后随机分成2组,门静脉化疗栓塞(PVE)组25例,采用门静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化疗药物选择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丝裂霉素(MMC)、表柔比星(EPI)、羟基喜树碱(HCPT)中的2~3种,栓塞剂采用碘化油;门静脉持续灌注化疗(PVC)组26例,采用门静脉内持续灌注5-Fu或HCPT 5~7 d,分别统计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时间。结果 PVE组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例,好转(MR)10例,总有效率为64.0 %(16/25);PVC组 CR 0例,PR 6例,MR 9例,总有效率为57.6 %(15/2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癌栓消失或缩小1/2者,PVE组66.7 %,PVC组69.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AFP)转阴或滴度下降1/2以上者,PVE组78.9 %,PVC组77.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E组平均生存时间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PVC组分别为16个月和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E、PVC两种不同门静脉给药模式治疗PHC的临床近期疗效相似,PVC在生存时间上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凝治疗在恶性肿瘤前血栓状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检测肿瘤病例的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确定是否合并前血栓状态.根据是否合并前血栓状态将肿瘤病例分为三组:D-D正常组、D-D异常给予抗凝治疗组、D-D异常未给予抗凝治疗组,抗凝药物选用肝素/华法林/拜阿司匹林等,统计各组血栓发生率.结果:2 663例中,D-D异常1 177例,异常率44.2%.发生血栓12例,血栓发生率0.45%.D-D正常组1 486例中发生血栓3例(0.20%),D-D异常组1 177例中,发生静脉血栓9例(0.76%).其中,D-D异常给予抗凝治疗组1 005例中发生5例(0.50%),未给予抗凝治疗组172例中发生4例(2.33%),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主要副反应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未见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合并前血栓状态的肿瘤病人给予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病例】 女 ,45岁。病人自幼有右侧多乳腺症 (副乳腺 ) ,发现颈部蚕豆大小肿块 1个月入院。患者右侧为多乳腺症 ,因拒绝手术切除 ,一直未作特殊治疗 ,定期到门诊检查。 1个月前发现右侧颈部有一蚕豆大小肿块 ,无疼痛不适。查体 :右侧颈部有一直径约 1 5cm肿块 ,质中 ,无压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46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MCH占同期脑出血患者的3.3%,主要病因为高血压(33例,占71.7%),脑血管畸形(2例,占4.3%),白血病(3例,占6.5%),脑淀粉样血管病(4例,占8.7%),原因不明(4例,占8.7%)。出血好发部位依次为基底节(25例,占543%),脑叶(17例,占37.0%),脑干(3例,6.5%)和小脑(1例,2.2%)。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结论AMCH病因多为高血压,其虽发病率低,但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需要临床医生掌握其临床特点,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3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NP方案化疗,NVB25 mg/m2,第1、8天;DDP 20 mg/m2,第1天至第4天.21~ 28 d为1个周期,至少治疗2个周期.结果 3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9例,进展10例,总有效率为36.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4.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7.9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度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0.0%、16.7%,胃肠道、肝、肾毒性轻微,多为Ⅰ~Ⅱ度.结论 NVB联合DDP二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06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浆D-D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0.3 mg/L)及升高组(>0.3 mg/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率,分析影响卵巢癌患者化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FIGO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病理类型及恶性腹腔积液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组患者中位OS及PFS分别为29.7个月(95%CI:27.6~31.8)、9.1个月(95%CI:7.7~10.4);正常组患者中位OS及PFS分别为38.6个月(95%CI:35.8~41.4)、16.1个月(95%CI:13.0~19.2);升高组患者中位OS及PFS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3.527、18.461;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FIGO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恶性腹腔积液、新辅助化疗、CA125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浆D-D水平是卵巢癌患者化疗预后的影响因素(P﹤0.01),进一步经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FIGO病理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有恶性腹腔积液、无新辅助化疗、血浆D-D水平﹥0.3 mg/L是影响卵巢癌患者化疗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血浆D-D水平升高是影响卵巢癌患者化疗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卵巢癌患者化疗生存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背景:nm23-h1基因已被证实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密切相关。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及成骨方向诱导分化的过程中nm23-H1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之后分别加入成脂肪诱导剂和成骨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照组采用不含诱导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与结论:在成脂诱导过程的第4天,nm23-H1 mRNA的表达上调,至第7天达到最高(P<0.01),其后开始逐渐恢复,直至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成骨诱导过程中,nm23-H1 mRNA则一直为低表达状态(P<0.01),直至第28天恢复为对照组水平(P>0.05)。结果显示nm23-H1基因表达在成脂分化前期发生上调,而在成骨分化过程中一直下调。  相似文献   
19.
背景:nm23-h1基因已被证实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密切相关。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及成骨方向诱导分化的过程中nm23-H1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之后分别加入成脂肪诱导剂和成骨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照组采用不含诱导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与结论:在成脂诱导过程的第4天,nm23-H1 mRNA的表达上调,至第7天达到最高(P〈0.01),其后开始逐渐恢复,直至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成骨诱导过程中,nm23-H1 mRNA则一直为低表达状态(P〈0.01),直至第28天恢复为对照组水平(P〉0.05)。结果显示nm23-H1基因表达在成脂分化前期发生上调,而在成骨分化过程中一直下调。  相似文献   
20.
周向群  周志军  周向荣 《江西医药》2014,(11):1257-1259
目的:观察八珍汤加减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病例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58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化疗(TP方案)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八珍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情况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药物对血液的毒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51.7%,与对照组患者的48.3%相当(P>0.05);试验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93.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QO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降低,且试验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八珍汤加减联合化疗能够明显改善晚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