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4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8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5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62篇
  1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一些报告认为,急性心肌梗塞、可逆性心肌缺血、心源性猝死、致命性肺血栓栓塞及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均出现在早晨。一些能触发缺血性意外事件的因素,如儿茶酚胺的分泌,皮质醇的分泌,血小板的凝集,心率,血压的改变等也存在类似的昼夜分布类型。以往,对缺血性疾病发病的昼夜分布研究主要集中于门诊病人,本研究调查了普通内科病房住院病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PA)的昼夜时间分布。于1989年5月1日~1990年1月31日,作者调查了普内科病房住院病人发生CPA的患者。一旦确定为CPA时,于发病后  相似文献   
102.
急性肺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在肺脏滞留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肺损伤时中性粒细胞在肺脏滞留的意义Thesignificanceofneutrophilsbeingsequestratedbylunginacutelunginjury¥//周向东,陈意生,史景泉(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病理学教研室)重庆,63...  相似文献   
103.
本文用生活习惯问卷表调查了307例飞行人员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生率,并评价了不良生活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70%的飞行人员存在2种以上不良生活习惯.病人组不良生活习惯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健康组,分别为4.26±1.14和3.74±1.43分(P<0.001).患内科疾病者得分明显高于健康组(P<0.001).  相似文献   
104.
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白细胞粘附的单细胞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白细胞粘附的单细胞定量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内科教研室(重庆630042)周向东杨肇享洪新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在炎症早期对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ne...  相似文献   
105.
1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7例,用复方蝮蛇抗栓酶颈动脉内注射治疗;对照组59例,用蝮蛇抗栓酶静脉滴注。在康复治疗前后,患者偏瘫肢体功能评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的百分比评定。结果表明,治疗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06.
尽管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治疗方面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病人由于CHF恶化需要住院治疗的情况常有发生。本研究前瞻性地探讨了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恶化直接相关的促发因素。方法 将心功能Ⅱ~Ⅳ级、射血分数小于40 %、6min步行距离少于 50 0m、存在CHF症状的 768例病人列为研究对象。整个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Ⅰ阶段 ,病人随机单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Candesartan ,或单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依那普利 ,或两者联用 ,持续 1 7周。然后进入第Ⅱ阶段 ,病人随机服用β 阻滞剂美托洛尔或安慰…  相似文献   
107.
本研究评估年轻时的体重或肥胖与随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对象和方法 作纵向的队列研究 ,对象为美国JohnsHopkins医科大学到 5 0岁还未发生糖尿病的 91 6名男性学生。在校期间 ,对上述人员进行身高、体重等基础情况测定 ,当时这些学生的年龄为 2 0~ 2 9岁。毕业后 ,每年定期用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体重变化 (以体重指数、BMI表示 )、吸烟、用药、疾病发生和糖尿病家族史等有关情况。取研究对象 2 5、3 5和 45岁时的体重指数作为与以后DM发病关系的评定指标。根据上述三种年龄时BMI的大小 ,把研究对象分为 <2 2 0、2…  相似文献   
108.
109.
大部分研究认为,阿司匹林可减少但不能消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度中风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但是由于按照 TIA 或卒中的机理应用阿司匹林的标准尚不明确,故很难确定哪些病人服用阿司匹林会有效。作者对服用阿司匹林仍发生  相似文献   
110.
用体外单细胞定量法测定了中性粒细胞(PMN)和血管皮细胞(VEC)的粘附性,结果发现,脂多糖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均可诱导VEC粘附性迅速升高,12h后达高峰,TNF和LPS两者可导致PMS粘附性迅速升高,30min达高峰,以后基本保持该状态IL-1则对PMN的粘附性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提示主要前炎因子在导致PMN-VEC粘附性高增作用上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