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建立国人正常股骨远端计算机三维模型并行骨形态测量研究,探讨此方法对国产假体设计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1-06/2002-07正常成人自愿者120位(主要来自北京及周边地区)正常成人膝关节CT扫描输出的股骨远端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关参数;同时对6例尸体膝关节CT扫描并用前述方法三维重建测量,对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了解三维重建后的误差,分析误差原因。结果:股骨髁宽度平均为70.46mm,股骨内、外侧髁倾角分别为(82.57±3.36)°,(79.86±4.33)°,股骨髁宽相对于股骨髁前后径比值在1.12~1.23;膝关节三维重建后测量的参数较手工测量偏小,其中半径参数平均误差在1.33~2.64mm,长度线性参数平均误差在0.73~1.31mm。结论:建立了国人股骨远端相关参数指标正常参考值,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股骨远端复杂表面几何大体形态学研究提供一种良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52.
聚乳酸载体在组织工程骺软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聚乳酸是否可以用作骨骺软骨细胞的载体。方法 采用多孔聚乳酸膜片作载体,与骨骺软骨细胞共培养,通过组织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载体的关系及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了解聚乳酸载体肌肉植入后分子量改变情况和局部反应。结果 代表团显微镜、组织学及电镜观察均显示细胞可以在载体上生长,并且分泌基质;聚乳酸载体植入体内后分子量逐渐减少,周围异物细胞较少。结论 首次成功地培养出了组织工程骺软骨;聚乳酸在体内可以不断降解,组织相容性较好;骨骺软骨细胞可以在载体上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53.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0.01),出血量少(P〈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54.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QS Mini切口膝关节置换辅以专业康复治疗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6/2006-08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6例作为实验组,男4例,女12例,年龄59~77(65.3±15.3)岁,病程10~15(13.4±14.3)年:16例患者均行Mini切口膝关节置换,辅以专业康复护理方案配合康复,康复护理方案涉及心理疏导、置换前训练、置换后肌力训练、不良步态纠正、关节位置觉训练以及置换后全身功能协调训练,特别强调早期股四头肌主动伸膝直腿抬高练习.以行常规膝关节置换的1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对照,男5例,女7例,年龄60~75(67.5±14.7)岁,病程8~18(12.8±14.9)年.采用目测类比评分评价疼痛程度,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角度,HS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患者住院时间为10~16(13.2±12.7)d,平均13d.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两组患者置换前膝关节疼痛程度、活动度及功能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置换后关节疼痛程度、活动度及功能均明显改善,出院及随访时实验组关节屈曲活动度和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存股四头肌完整性、减少术中损伤等理念下进行QS Mini切口人工膝关节置换,辅以心理疏导、置换前训练、置换后肌力训练、不良步态纠正、关节位置觉的训练以及置换后全身功能协调训练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膝关节置换后的功能.  相似文献   
56.
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骨骼生物力学数字有限元分析方法,因其有限元模型作为虚拟标本可重复使用而不被破坏,可以降低实验成本.目的:探索一种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快速建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并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假髋臼周围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采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骨盆CT数据,在Mimics 10.0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面网格划分,在Ansys10.0软件中进行体网格划分后导入Mimics10.0中赋予材料属性,从而建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双髋臼半骨盆有限元模型.在Ansys10.0中,模拟患者患侧单下肢站立的情况对假臼关节面施加静力载荷,对该模型进行初步的力学分析及验证.结果与结论:基于DICOM格式CT数据建立了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双髋臼半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精确可用,包括147 167个节点,113 898个单元,假臼位置与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相对.患侧单下肢站立的情况下,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假髋臼和骶髂关节面之间的骨质.利用Mimics及Ansys软件可简单有效地建立骨盆的有限元模型,此建模过程同样适用于人体其他骨骼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利用有限元模型可以方便有效的模拟人体骨骼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对于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7.
组织工程骺软骨用于骨骺早闭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骺软骨(EGP)在治疗骨骺早闭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利用聚乳酸(PLA)作载体培养出EGP,将其植入兔骨骺缺损模型中,通过X线测量观察下肢短缩和成角畸形的改变,通过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再生骺板中Ⅱ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EGP组在术后8周无明显成角和短缩畸形,在16周时产生轻度畸形,但比对照组低(P=0.0001);在8周时,经过bFGF和TGF-β刺激的EGP组的轻度成角畸形要  相似文献   
58.
人工膝关节设计中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人工关节是骨科领域在20世纪取得的最重要进展之一,当前国内手术需要的人工膝关节假体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国产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设计理念和制造水平上多为仿制国外,国内尚无独自开发研制的人工膝关节假体系列。进口假体费用较高,且都是按照欧美白种人膝关节参数进行设计的,有时会出现与国内患膝关节不匹配的情况。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有赖于下肢正常力线的恢复,假体的几何形状要与人体相匹配,才能使假体与周围保留的软组织协调运动,精确的膝关节三维形态知识是膝关节假体设计、制造及选择的基础。通过对人工膝关节假体稳定性的实现与相关技术、人工膝关节设计中的膝关节运动学及膝关节骨形态特征表达问题等方面加以综述,评述人工膝关节设计中应该考虑的相关问题,为国产人工膝关节假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周勇刚  卢世璧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27-1428,W002
目的 探讨一种能原位定量评定细胞在高分子聚合载体上生长情况的方法。方法 采用CFDA-AM和AM和PI双染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手术,用平均荧光强度代表细胞数量,对组织工程骺软骨中骨骺软骨细胞在聚乳酸载体上1、2及3周时的死活细胞数量进行评价。结果 骨骺软骨细胞在聚乳酸载体上的530nm的平均荧光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加,而603nm的荧光强度在第2周时有所增加,而到第3周时则无明显增加。与细胞在载体上重量增加的结果一致。结论 首次采用的原位定量检测载体上死活细胞的方法是可行的,解决也在不透明载体上即不影响细胞和载体细胞,而可以原位快速定量评定细胞生长的难题。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比较有继发臼和无继发臼两种病理形态的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是否存在实质上的不同,从而决定有无必要将CroweⅣ型DDH进一步分出亚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5月由同一名高年资医生应用S-ROM假体对CroweⅣ型DDH行THA患者112例(145髋关节),单侧79例,双侧33例,年龄18~68岁,分为无继发臼组和继发臼形成组。无继发臼组108髋,男12髋,女96髋,平均年龄(39.38±11.19)岁;继发臼形成组37髋,男2髋,女35髋,平均年龄(38.19±10.92)岁。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均拍X线片进行观察,对临床结果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比较两组在脱位高度、髓腔闪烁指数、是否需要做粗隆下截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无继发臼组髋关节脱位高度为(4.74±1.57)cm,继发臼形成组(3.12±1.15)cm,无继发臼组大于继发臼形成组。无继发臼组髓腔闪烁指数为2.69±0.68,继发臼形成组3.42±0.79,继发臼形成组大于无继发臼组。无继发臼组术前Harris评分58.1±15.3,继发臼形成组58.3±16.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评分无继发臼组91.0±4.1,继发臼形成组91.0±5.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无继发臼组4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4髋脱位,4例出现神经症状;继发臼形成组无假体周围骨折,1髋脱位,1例出现神经症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继发臼的CroweⅣ型DDH与无继发臼者在脱位高度和股骨解剖形态方面有差异,这也决定了两者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存在不同,因此有必要将其进一步分成无继发臼的IVA型和有继发臼的IVB型2个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