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患者53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内髂股动脉的通畅率、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情况、手术后病情复发情况;分析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组的手术成功率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动脉的通畅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变长逐渐降低,但是老年组的通畅率降低情况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老年组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高血糖、原发性高血压是影响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各项生理器官功能的不断衰退,在手术效果及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上都不及非老年患者,因此,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后应该比非老年患者受到更加细致护理和关心。使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手术简单易操作,能够迅速将患者的患肢血管重建、改善患肢的供血和血液循环,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颈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并分析一些再狭窄可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s)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择了50例在笔者医院行CAS的患者,收集并分析与支架内狭窄可能相关的临床,影像和手术操作等资料,平均随访2.8年.结果 50例患者中男性占72%(36/50);平均年龄63.1±8.3岁,52处狭窄病变放置60枚支架,术后发生ISRS 7例(13.46%),其中置入两枚支架者ISRS 50%(4/8),置入一枚支架者ISRS 6.82%(3/44)(P<0.05);术后有残余狭窄ISRS 45.45%(5/11),无残余狭窄ISRS 4.88%(2/41)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支架内再狭窄与置入支架数量及术后残留狭窄相关(P<0.05).结论 支架置人数量和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可能是ISR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狭窄病变选择适宜的支架以及尽量减少支架后残余狭窄对防止术后再狭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运用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梗死灶分布与卒中机制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住院的138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伴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检查(包括T_1WI、T_2WI、DWI、MRA)。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的分布部位将梗死灶分为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和交界区梗死;依据DWI上高信号病灶数目分为单发梗死(MCA供血区的单一梗死灶)、多发梗死(MCA供血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连续病灶);依据MRA将MCA主干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比较不同狭窄程度之间病灶的数目与梗死分布之间的差异。结果 138例图像用于分析,其中单发梗死者61例、多发梗死者77例;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组54例、重度狭窄组58例、闭塞组26例。中度狭窄组以单发的深穿支梗死为最常见的分布类型(χ~2=13.197;P0.001)。重度狭窄组以多发的皮层梗死+深穿支梗死+交界区梗死多见(χ~2=5.561;P=0.018)。闭塞组病灶分布在单发与多发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842),但大面积梗死较其他组多(χ~2=24.745;P0.001)。结论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病灶分布与梗死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卒中的早期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卒中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促进脑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时机以卒中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4 8h为宜 ,康复训练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脑出急性期不同降压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将41例连续入院且发病存6h内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积极降压组(入院即开始降压治疗,目标收缩胝≤140mmHg)24例,指南降压组(根据美围心脏协会2007年指南,收缩压≥180mmHg才开始降压治疗)17例。24h后复查头部CT并随访至90d,记录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24h的血肿增大状况、90d死亡/残疾率及不良事件。结果采取降压措施后两组平均收缩压较人院时均有所下降,在随机分组后1、24h时间点上,两组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①积极降压组与指南降压组24hm肿增加中位数分别为1.64ml(-1.02~13.03)和3.52ml(0.57~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4h平均血肿增长率,积极降压组中位数为16%(-5%~63%),指南降压组为29%(3%~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分别为4.17%和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②两组90d死亡/残疾率、小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显著减缓了24h内血肿的增大,但对90d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迄今为止研究较多的炎性介质之一,正常情况下血中含量甚微.当急件炎症或创伤、组织坏死时.体内炎性反应被激活.引起CRP水平明显升高.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显示,CRP增高的个体未来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危险性大大增[1];CRP水平的增高预示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小良[2].本研究旨在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对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发生后不仅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的损害 ,而且也可引起免疫功能紊乱。有证据表明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失调 ,免疫调节障碍〔1〕,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变化及相互关系 ,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54例ACVD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SIL— 2R水平 ,以进一步探讨ACVD患者的免疫功能。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 1)病例组 54例 ,系 1996年 10月~ 1998年 8月本院住院初次发作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男 38例 ,女 16例 ,平均 58 13± 5 60岁 ,按第二届全国脑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Hhcy组(42例,血Hcy≥15μmol/L)和非Hhcy(NHhcy)组(97例,血Hcy<15μmol/L)。给予入组者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控制已知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治疗;随访5年,观察两组脑梗死复发率及死亡率,分析影响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Hhcy组脑梗死复发率(38.1%)和死亡率(19.0%)明显高于NHhcy组(15.5%,6.1%)(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复发与Hhcy(OR=1.110,95%CI:1.051~1.171,P<0.01)及糖尿病(OR=4.816,95%CI:1.693~13.697,P<0.01)有关。结论 Hhcy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BEAM,CT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评估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俊山  张卫东 《现代康复》2000,4(6):836-837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认知功能评估方法,方法:应用脑电地形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对64例AICA患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AICA伴认知障碍(CD)组相对功率及功率谱比值显增高;病灶体积、数目、梗塞次数及脑萎缩程度蚓起CD重要因素,而与病灶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