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1篇 |
免费 | 142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26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131篇 |
口腔科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295篇 |
内科学 | 419篇 |
皮肤病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245篇 |
特种医学 | 115篇 |
外科学 | 181篇 |
综合类 | 634篇 |
预防医学 | 347篇 |
眼科学 | 30篇 |
药学 | 242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36篇 |
肿瘤学 | 1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112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65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131篇 |
2012年 | 127篇 |
2011年 | 169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82篇 |
2008年 | 170篇 |
2007年 | 182篇 |
2006年 | 148篇 |
2005年 | 137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03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 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2.
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犬颈外动脉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对犬颈外动脉“U”型襻(n=16)和人颈内动脉“U”型襻(n=16)的形态进行几何学参数测量和计算,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血管造影比较(n代表根据血管造影像片进行分析的“U”型襻的个数)。结果犬的颈外动脉“U”型襻形态和人的颈内动脉“U”型襻形态相似。结论犬的颈外动脉可以作为模拟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的动物模型和深入研究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在复杂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4例较为复杂的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均采用GDC系统栓塞。所选病例均为外科手术困难的。结果 采用GDC系统,4例复杂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操作顺利,达到临床治愈目的。如采用其他栓塞材料将会有很大困难,甚至不能完成。结论 目前GDC是脑动脉瘤介入治疗较好的栓塞材料,其具有柔 、可控性好的特点;在外科手术困难、较为复杂的脑动脉瘤病例的介入 相似文献
994.
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别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它能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引起感染者各种组织器官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中国自1985年发现第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 了解1~12岁健康儿童鼻咽部肺炎链球菌携带情况,及该菌血清型、耐药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选取北京市东城区221名1~12岁健康儿童,每2个月采集鼻咽拭子标本1次,进行肺炎链球菌培养、血清分型及耐药性检测。 结果 1~12岁健康儿童肺炎链球菌累计携带率为57.47%;分离到32个血清型共220株肺炎链球菌,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血清型覆盖率为36.82%,23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血清型覆盖率为64.55%;耐药菌株占3.64%。 结论 1~12岁健康儿童存在着较高肺炎链球菌疾病的风险,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研制出适合国情的肺炎链球菌疫苗。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治疗的7例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经脑膜中动脉入路栓塞的前颅窝底DAVF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获得一次性完全栓塞,影像学达到完全治愈,瘘口及引流静脉全部消失。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痉挛及破裂出血或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3~12个月的随访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栓塞无复发,临床症状全部治愈。结论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DAVF是一种安全、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8.
999.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再次破裂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89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动脉瘤689枚,未破裂动脉瘤25枚)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h内进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栓塞前后的影像学(包括头颅CT、TCD、DSA)和栓塞术后次日首次颅内压等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接受栓塞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早期再次破裂,占同期接受栓塞治疗患者的0.9%(6/689)。其中4例经CT证实,1例经持续腰池引流证实,另1例临床表现支持再次出血。栓塞后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2例。再次破裂患者中高颅压、高Fisher分级及循环时间延长者的比率远高于无再次破裂者。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后早期再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1)栓塞不够致密;(2)栓塞当时显影的动脉瘤非真实大小。破裂后血管痉挛、颅高压、动脉瘤周围血肿等都可能是导致动脉瘤非真实显影的原因。栓塞术后早期复查DSA或进一步治疗可能会减少栓塞术后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