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新型锥状点式接触钢板对局部皮质骨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山羊24只,4只正常对照,20只双侧胫骨中段横行截骨后分别行锥状点式接触钢板和传统钢板固定。术后3天、2周、4周、9周、13周处死动物。用墨汁灌注血管面积图象分析法和放射性微球局部血流量测定法评价钢板下和钢板对侧皮质骨血流量。结果:传统钢板下皮质骨持续缺血,而锥状点式接触钢板下皮质骨血循环明显好于传统钢板,术后4周时最高(11.22±0.552ml.min-1.100g-1),为正常对照组(3.42±0728ml.min-1.100g-1)的3倍多,为传统钢板组(1.13±0.071ml.min-1.100g-1)的9倍多。而钢板对侧皮质骨缺血只是暂时的,术后2周就已恢复。结论:锥状点式接触钢板能保护钢板下皮质骨血循环,更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2.
复合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复合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制成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模型,各组植入不同材料,实验组(EPCs组):植入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脱钙骨基质(DBM);对照组:植入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植入DBM。术后3d,2、4、8、12、16周行X线片、组织学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及12、16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实验组的成骨活跃程度、骨愈合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2周实验组抗扭强度[(5.57±0.13)MPa]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5.44±0.26)MPa],明显强于对照组[(4.72±0.58)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实验组抗扭强度[(8.57±2.10)MPa]明显强于对照组[(5.43±0.22)MPa)1和正常对照组[(5.44±0.26)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骨诱导能力强,能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骨折始于Malgaigne,他于1840年设计了一种用于治疗小腿骨折的外固定器,其后又于1843年设计了一种治疗髌骨骨折的爪型外固定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广泛应用于固定火器伤骨折,并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机械结构有缺陷、固定骨折缺乏稳定性以及针道感染等问题,致使其在战后未能成为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并一度受到非议。随着交通运输、工矿生产的发展以及战争中发生的复杂骨折治疗的需要,作为一种微创技术的骨外固定再度兴起,并随着外固定器的设计制造日臻完善,现今已成为骨折治疗的标准方法之一,并在截骨矫形和一些骨病的治疗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16.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创新,使很多传统方法得到了改良。人们对手术的创伤大小、术后恢复的快慢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口咽齿状突切除再经枕颈植骨融合治疗环枢椎脱位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这种手术方式在脊柱手术中属难度较大的手术方式,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围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4岁。因摔伤颈部不适3月,四肢活动度、感觉正常,肌力Ⅳ级。CT示:环枢椎脱位,经充分的术前准备,于2006年10月20日在气管切开全麻下切除压迫脊髓神经的齿状突,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好,未出现并发症,于2006年11月1日痊愈出院。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环枢椎手术风险大,患者常认为颈椎为手术禁区,不敢轻易接受手术,但神经压迫症状或意外的创伤又使其万分痛苦,以及对疾病预后悲观,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情绪与疾病关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机体康复,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2张口训练及体位练习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17.
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约占原发良性骨肿瘤的1%,其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的骨骺部位,多见于股骨、肱骨及胫骨,病变多发生于骨骺即将闭合期间,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小于20岁。本例患者发生于股骨头内,较少见。研究手术治疗效果(并着重介绍手术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异基因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猪胫骨缺损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 和CD8 细胞的变化,探索异基因组织工程骨的免疫原性.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扩增,诱导成骨后与磷酸三钙(TCP)复合为组织工程骨,分自体和同种异体组,植入构建好的猪胫骨中段2.0 cm的缺损处,对照组为纯TCP组,流式检测术前,术后3、7、14、28、56 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小型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别为CD4 (9.37±1.65)%,CD8 (38.43±1.62)%,CD4 CD8 (7.23±1.24)%;术后组内不同时间点CD4 和CD8 细胞测定值无显著变化,CD4 CD8 双阳性细胞在3 d和7 d增加明显(P<0.05);组间各时间点CD4 、CD8 和CD4 CD8 细胞无显著变化.结论 术后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无明显的免疫排斥,推论异基因组织工程骨免疫原性低. 相似文献
19.
肢体缓慢牵伸延长过程中膝关节功能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报道肢体延长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合理的技术操作及有效的功能防护下肢体延长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完全可以避免。目的:探讨兔肢体延长过程中膝关节功能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骨科。对象:实验于2001—02/2002—06在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3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延长组及延迟观察组(停止延长3个月观察)。方法:各组按延长幅度不同又分别分为延长10%,20%及40%3个亚组。采用胫骨上干骺端1mm/d速度缓慢牵伸延长术。X射线确定延长幅度及膝关节影像学变化;测定延长终止及取材时膝关节屈伸范围。主要观察指标:延长前、延长终止时及延长终止3个月时兔膝关节活动度和x射线检查结果。结果:①各组不同时相点膝关节软骨未见明显影像学异常。②延长组中延长20%时出现显著性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P&;lt;0.05),延长40%时仅为正常膝关节活动度的44.7%左右(P&;lt;0.01);延迟观察组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其中延长20%组已恢复至延长前水平,而延长40%组也较延长终止时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延长前正常水平,为正常水平的88.5%左右(P&;lt;0.05)。结论:肢体延长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关节功能障碍,并主要发生在大幅度延长时。虽然在延长停止后可逐渐恢复,但仍需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0.
肢体缓慢牵伸延长过程中膝关节功能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报道肢体延长后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合理的技术操作及有效的功能防护下肢体延长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完全可以避免.目的探讨兔肢体延长过程中膝关节功能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骨科.对象实验于2001-02/2002-06在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3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兔,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延长组及延迟观察组(停止延长3个月观察).方法各组按延长幅度不同又分别分为延长10%,20%及40%3个亚组.采用胫骨上干骺端1 mm/d速度缓慢牵伸延长术.X射线确定延长幅度及膝关节影像学变化;测定延长终止及取材时膝关节屈伸范围.主要观察指标延长前、延长终止时及延长终止3个月时兔膝关节活动度和X射线检查结果.结果①各组不同时相点膝关节软骨未见明显影像学异常.②延长组中延长20%时出现显著性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P<0.05),延长40%时仅为正常膝关节活动度的44.7%左右(P<0.01);延迟观察组关节功能均有显著性改善,其中延长20%组已恢复至延长前水平,而延长40%组也较延长终止时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延长前正常水平,为正常水平的88.5%左右(P<0.05).结论肢体延长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关节功能障碍,并主要发生在大幅度延长时.虽然在延长停止后可逐渐恢复,但仍需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