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91.
吴纯启  韩铁  廖明阳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4):2089-2091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专题负责人(SD)是确保研究项目全面、科学实施的最终责任人,是研究工作独一无二的监控人员。从质量体系方面看,SD和质量保证部门(QAU)是确保GLP研究质量的双保险;经济合作组织(OECD)GLP一致性讨论会曾专门就SD和质量保证(QA)的职责制订了相应的一致性文件。美国FDA近几年的GLP检查也同样发现在SD和QAU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  相似文献   
92.
遗传毒性试验在毒理学试验中属于短期、小型试验,但因其测试终点的多样性及统计分析的复杂性,在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和质量保证(QA)方面有其特殊性。文中从实验室资质的确认、研究过程的核查、原始资料和报告的审核、现场检查等4个方面介绍遗传毒性试验质量保证的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3.
Z 24系列化合物是基于Bcl-2蛋白三维结构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所合成的5种癌相关蛋白拮抗剂,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其中SU 5416具有抗肿瘤组织血管形成的药理活性[1],对Bcl-2蛋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本研究采用中脑细胞微团培养试验比较这5种癌相关蛋白拮抗剂(SU 5416,Z  相似文献   
94.
羟基脲的非临床分子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羟基脲(Hydroxyurea,Hu)是迄今唯一用于临床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具有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 ,并可诱发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近年研究发现 ,HU的睾丸毒性和发育毒性的发生均与细胞凋亡异常有关 ,并与自由基的氧化性损伤效应密切相关 ;其遗传毒性的发生则是由于产生H2O2 等活性氧和DNA合成抑制所致  相似文献   
95.
结合欧美国家对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实验室计算机化系统的规定,针对计算机化系统的特点,对计算机化系统管理质量保证(QA)的关键点进行了探讨与总结,包括计算机化系统的验证、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定期维护及安全防护、电子数据的保存等方面,以期为国内计算机化管理程度普遍不高的GLP实验室提供参考,提高药品评价水平。得到的体会包括:通过多次检查或审查,找出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定为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QA检查计划,对计算机化系统着重实施基于风险的检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适时调整QA的检查计划,保证QA的检查或审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离与鉴定肝癌细胞HepG2中CD133标记的肝癌干细胞(LCSC),初步探讨曲格列酮(Tro)对HepG2及CD133+ LCSC的细胞毒性差异。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HepG2中的CD133+和CD133-细胞,采用悬浮微球形成法、平板克隆形成法、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HepG2、CD133+和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BALB/c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检测HepG2和CD133 LCSC细胞的成瘤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CD133+ LCSC细胞周期,MTT法测定其对索菲替尼的耐药性;MTT法检测Tro对HepG2、CD133+ LCSC的毒性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其对细胞上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尿素氮(BUN)和总蛋白(TP)水平的影响,荧光法检测Tro对细胞CYP450总活性和ROS水平的影响。结果 CD133标记的CSC在HepG2中占(0.72±0.05)%,CD133+细胞分选后纯度为98.7%;CD133+细胞微球形成能力、克隆形成能力以及Transwell迁移与侵袭能力、肿瘤形成能力明显高于亲本(P<0.05、0.01);CD133+细胞群大多处于G0/G1期,G2/M期未阻滞,并且对索菲替尼表现较大耐药性(P<0.05、0.01);Tro处理12、24、48、72 h后,CD133+ LCSC半数抑制浓度(IC50)显著低于HepG2(P<0.05、0.01);80 μmol/L Tro处理48 h时,LCSC上清AST、TP、LDH、ALB、BUN生化指标不同程度升高,CYP450总活性和ROS水平出现明显抑制(P<0.05、0.01)。结论成功筛选和鉴定具有高增殖能力的CD133+HepG2 CSC,其在Tro引起肝细胞毒性方面较HepG2细胞更敏感,细胞毒性差异显著,为Tro靶向CD133+LCSC的细胞毒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7.
目的 基于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肝脏损伤建立何首乌肝毒性模型,探究何首乌乙醇提取液(AEP)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主要亚型活性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LPS组、对乙酰氨基酚(APAP)组、(LPS+APAP)组、AEP组和(LPS+AEP)组。尾iv 4 mg/kg LPS,2 h后,按组别分别ig 625 mg/kg APAP和6 g/kg AEP,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每天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在建模过程中,取第2、14小时和5、8天4个不同时间点,分别对各组别动物麻醉后取血,检测肝功能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解剖,记录肝脏质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试剂盒法测定肝细胞中细胞色素CYP1A2、CYP2E1、CYP3A1活性的变化;提取肝脏蛋白,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YP1A2、CYP2E1、CYP3A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第2和14小时,LPS组、(LPS+APAP)组和(LPS+AEP)组ALT、AST和ALP活性显著升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细胞灶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给药后第8天,LPS组组织病理学检查正常,但(LPS+AEP)组可见显著肝细胞变性,局部慢性炎性灶。第8天,AEP组大鼠肝脏CYP1A2、CYP2E1、CYP3A1的活性明显降低;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发现,AEP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脏CYP1A2蛋白的表达,而对CYP2E1和CYP3A1蛋白表达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经LPS诱导,AEP对SD大鼠产生明显的肝脏毒性,毒性的发生及LPS诱发的免疫作用与抑制CYP1A2、CYP2E1、CYP3A1的活性和抑制CYP1A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建立大鼠原代肝细胞提取鉴定体系,比较对乙酰氨基酚(APAP)对大鼠原代肝细胞和永生化细胞BRL-3A的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胶原酶原位两步灌流法提取大鼠原代肝细胞,通过过碘酸雪夫染色(PAS)和肝细胞双核结构进行鉴定;CCK 8法测定APAP对大鼠原代肝细胞及BRL-3A细胞毒性作用的IC50;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APAP对2种细胞的损伤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上清AST、ALT、LDH、ALP、ALB、BUN、TP、GLU 8项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PAS糖原染色鉴定获取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双核结构,细胞存活率浮动在80%~95%;最佳接种密度为60000/cm2,在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APAP作用于大鼠原代肝细胞24 h的IC50为18.03 mmol/L,95%置信区间为(17.28~18.81)mmol/L,作用于BRL-3A的IC50为20.05 mmol/L,95%置信区间为(18.99~21.17)mmol/L;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在30 mmol/L APAP作用下,2种细胞细胞器肿胀,核膜破裂,细胞膜边界模糊不清;与对照组比较,大鼠原代肝细胞分泌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葡萄糖(GLU)、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随着APAP浓度增加产生显著变化,而BRL-3A细胞几乎所有的酶学指标变化均差异不显著。结论 与永生化细胞BRL-3A比较,大鼠原代肝细胞更能体现药物的肝脏毒性作用,但其体外培养存活时间较短;BRL-3A细胞缺少肝脏重要酶类,增加细胞内肝脏酶类是提升其作为肝脏毒性筛选模型的更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9.
儿童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与风险评估已成为近年来药物研发与监管工作中的热点。目前针对儿童用药的临床前安全评价工作的缺失导致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为儿童用药埋下了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了儿童群体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相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管控。在临床前研究方面,由于幼龄动物与儿童的发育进程近似,近年来欧美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幼龄动物实验并不断完善指导原则,逐渐能有效地预测药物对儿童的毒性影响,推动了儿童药物研发。本文从儿童药物研发所面临的难题,儿童与成人的生理差别,特别是开展幼龄动物临床前安全评价实验的重要性与关注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以期对中国儿童药物安全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地塞米松的诱导效应对环磷酰胺大鼠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大鼠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效应致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A)对肝脏、肾脏、骨髓和膀胱毒性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用DEX 50mg·kg-1·d-1诱导4d后,d5分别ip CPA 0,150和200mg·kg-1后36h,观察实验动物肝脏、肾脏、骨髓和膀胱毒性表现.结果:单独DEX诱导具有轻微的肝脏毒性.CPA单次给药造成骨髓细胞G2M期细胞的比例稍有升高,出现明显的尿蛋白和尿潜血.DEX的诱导作用增加了CPA的毒性:对肝毒性的增强作用主要表现在血浆ALT升高,肝脏总巯基和蛋白巯基含量降低,肝脏组织肝窦狭窄,肝小叶空泡变性;对肾脏毒性增强表现在血浆BUN和Cr升高,尿液蛋白和潜血增加,肾近端小管变性和髓质出血.DEX和CPA 200mg·kg-1合并用药组骨髓细胞的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病理检查表明DEX和CPA合并用药组膀胱发生炎症和出血.结论:DEX诱导后使CPA对大鼠的肾脏、膀胱和骨髓毒性进一步增强,而DEX具有一定的肝脏毒性,与CPA合并给药后肝毒性有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