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综合类 | 10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90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观察莲必治注射液单次静脉注射对SD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影响,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方法:2种莲必治注射液供实验用:莲必治注射液A(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98.7%,其他相关物质1.3%),莲必治注射液B(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49.1%,其他相关物质50.9%)。SPF级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莲必治A高剂量组(1600mg/kg)、低剂量组(400mg/kg);莲必治B高剂量组(400mg/kg)、低剂量组(100mg/kg)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只。各组动物均按10mL/kg单次尾静脉给药。收集各组大鼠给药前12h及给药后0~6、7~12、13~24和25~48h各时间段尿液,测定其磁共振氢谱(1HNMR);给药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ALP分别为(306±13)、(294±45)和(207±47)U/L;ALB分别为(28.26±1.07)、(27.34±1.01)和(25.70±0.37)U/L,TP分别为(51.32±3.36)、(50.10±2.36)和(45.76±1.73)g/L,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BUN分别为(6.94±0.49)、(6.69±0.31)和(6.81±0.38)mmol/L,与对照组[(5.90±0.45)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TG分别为(1.13±0.36)、(0.84±0.18)mmol/L,与对照组[(0.57±0.1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尿液^1H NMR的时间轨迹图显示,给药后各给药组大鼠尿液代谢谱均出现先偏离、后回归对照组轨迹的过程。对不同时间段的^1H NMR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给药前各组大鼠尿液代谢图谱无明显差异;给药后0~6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代谢谱能被区分开,其中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代谢谱偏离对照组最远;各给药组尿液中三甲胺(TMA,δ2.70)和二甲基甘氨酸(DMG,δ2.94)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柠檬酸(δ2.54,δ2.66)和α-酮戊二酸(δ2.46,δ3.02)含量下降。给药后7~12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仍可以区分开,各给药组尿液中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尿液中TMA和DMG含量上升。给药后13~48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不能区分,各给药组的代谢谱均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莲必治注射液中其他相关物质的含量与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质水平的变化有关,而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的下降以及三甲胺和二甲基甘氨酸含量的上升提示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肾髓质间渗透压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2.
63.
64.
氯丙嗪致大鼠肝脏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氯丙嗪致大鼠肝脏损伤时肝脏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为从分子水平上阐明氯丙嗪毒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溶剂对照组、氯丙嗪37.5和75.0 mg.kg-1组,每组6只。单次给药,24 h后采集血液测定生化指标,之后处死大鼠,取肝脏做组织病理检查和提取肝脏总蛋白质。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离和鉴定肝损伤大鼠与溶剂对照组大鼠之间的差异蛋白质。结果:发现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点,鉴定出8个蛋白,其中,肝损伤大鼠组葡萄糖调节蛋白58、支链α-酮酸脱氢酶、儿茶酚邻位甲基转移酶、载脂蛋白A-I、碳酸酐酶3和过氧还蛋白Ⅰ表达下降,调钙素和微管蛋白表达上升。结论:氯丙嗪可能造成大鼠肝细胞钙离子浓度紊乱,肝脏抗氧化系统、能量代谢、胆固醇代谢等异常。 相似文献
65.
66.
纳米铜体外的细胞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前纳米铜已经被制成治疗骨质疏松和抗衰老的纳米药物用于临床。本研究利用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观察纳米铜的细胞毒性作用,初步探索其毒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和同步辐射技术检测试验所用纳米铜粉的纯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散射技术检测纳米铜的平均粒径。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纳米铜对HepG2和HK-22种细胞形态的影响,利用MTT法和LDH漏出率检测法评价纳米铜对两种细胞的损伤作用。以罗丹明-123为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改变。用Annexin Ⅴ-FITC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细胞内金属硫蛋白(MT)的表达情况。分别用DCFH-DA荧光标记法、黄嘌呤氧化酶法、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观察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纳米铜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使两种细胞的细胞形态发生皱缩和变形,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使LDH漏出率增加。同时高剂量的纳米铜能使MMP降低,使MT的表达增强,诱导HepG2细胞发生凋亡。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和MDA的含量也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明显升高。结论高剂量纳米铜对2种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能引起HepG2细胞发生凋亡,可能由线粒体损伤引起。氧化应激在纳米铜的细胞毒性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7.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中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机制,评价在研新药安全性的分支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及减少因药物毒性导致的新药开发失败。自上世纪90年代通过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的优化改进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之后,药物的毒性因素已成为新药研发失败或撤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替马沙星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和肾衰,调脂药西立伐他汀所产生的横纹肌溶解,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所导致的心脏病和卒中等。为了应对毒性因素对新药研发过程(尤其是临床前阶段)中的制约,近十年来药物毒理学家在新药发现阶段的发现毒理…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Bay41-4109(2-heteroaryl-dihydropyrimidines,HAP,异芳基二氢嘧啶类化合物)诱导处理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CYP450)及其主要亚型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别用Bay41-4109 7.5,30和120mg·kg-1·d-1连续灌胃诱导处理5 d,测定肝脏脏器系数、微粒体总CYP450含量和CYP1A2,2B1/2和3A4亚型活性,并以苯巴比妥为对照.结果经Bay41-4109三个不同剂量诱导后,大鼠肝脏脏器系数、总P450含量、CYP1A2,2B1/2和3A4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其诱导CYP450代谢酶谱的改变与苯巴比妥基本一致;且Bay41-4109在7.5mg·kg-1·d-1时即对CYP2B1/2和CYP1A2有非常显著的诱导作用,120 mg·kg-1·d-1时引起此两种亚型活性变化大致与苯巴比妥60 mg·kg-1·d-1相当.结论Bay41-4109属于苯巴比妥类的肝药酶强诱导剂,可能通过药物代谢酶系统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相似文献
69.
背景与目的:研究新型抗肿瘤化合物MC004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 材料与方法:健康成熟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隔日尾静脉注射给予0.25、0.50、0.75 mg/kg的MC004.共28 d.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24 h剖杀动物,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分析精于数量和活力,显微镜下观察精子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C004 0.75 mg/kg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各给药组大鼠睾丸、附睾的绝对重量及脏器系数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大鼠的精子数量显著降低(P<0.01),0.50 mg/kg和0.75 mg/kg剂量组的精子运动速度降低明显(P<0.01);各实验组大鼠均出现大量畸形精于(P<0.01). 结论:MC004隔日按0.25 mg/kg剂量尾静脉注射,28 d后即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70.
阿洛司琼是一种高选择性 5- HT3受体拮抗剂 ,现正试用于治疗过敏性肠综合征 (IBS)。药效学特征 阿洛司琼 (0 .0 1~ 1 .0μmol·L-1)阻滞游离豚鼠肠肌层和粘膜下层由 5- HT3介导的神经元快速去极化 ;该效应呈剂量依赖性 (IC50约为 55nmol· L-1)。高浓度阿洛司琼 (1μmol·L-1)抑制上述两种神经元由 5- HT1p介导的慢性去极化 ,此外 ,在次级粘膜下神经元还可抑制由粘膜刺激诱发的快速和慢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而昂丹司琼 (ondansetron)或格拉司琼 (granisetron)无此作用。药代动力学 2 4名男性志愿者连服 2 8d阿洛司琼 (2 mg,bid)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