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肝内胆汁淤积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胆汁流动取决于胆汁形成、分泌及排泄等过程中的所有结构、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当这种完整性受到影响,即损害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时都可引起一系列继发反应导致胆汁形成和排泄的障碍,从而出现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根据发生部位的差异可分为肝内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  相似文献   
52.
莲必治注射液的过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纯度的莲必治注射液在被动皮肤过敏试脸(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PCA)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ASA)中是否有过敏反应。方法: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变态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试验方法对两种不同纯度的莲必治注射液进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和全身主动过敏试验研究。结果:被动皮肤过敏试验中两种莲必治液均有过敏反应。在全身主动过敏试验中,莲必治A高剂量组有2只动物出现弱阳性,而莲必治B高剂量组1只出现弱阳性,5只出现阳性反应,2只出现过敏反应的极强阳性反应,其他未见过敏反应。结论:莲必治注射液所引发的过敏反应可能与其所含的杂质有关。  相似文献   
53.
啮齿类致癌性试验是创新药物安全性评价和上市风险控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药上市申请时通常需提供必要的整体动物致癌性试验结果。对于明显存在可能引起致癌风险的情况,药政管理部门均要求在早期提交该项试验结果以支持长期用药的临床试验。而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利用2种啮齿类动物评价药物致癌风险的经典范例存在诸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4.
生殖毒性试验是毒理学试验中较为复杂和繁琐、技术要求较高的试验。现从实验技术人员资质要求、试验前准备、试验期观察、试验记录、供试品、对照品的配制和给予、亲本动物的剖杀和检查、与专题负责人沟通确认等方面介绍作为技术人员如何做好安全性评价中的生殖毒性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55.
药物特异质肝毒性的发生机制及预测筛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特异质肝毒性(ILT)是近年来多种药物撤出市场或标注“黑框”标志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药物开发后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ILT的发生机制,药物开发早期ILT的预测筛选,以及寻找生物标志物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6.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观察莲必治注射液单次静脉注射对SD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影响,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方法:2种莲必治注射液供实验用:莲必治注射液A(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98.7%,其他相关物质1.3%),莲必治注射液B(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49.1%,其他相关物质50.9%)。SPF级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莲必治A高剂量组(1600mg/kg)、低剂量组(400mg/kg);莲必治B高剂量组(400mg/kg)、低剂量组(100mg/kg)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只。各组动物均按10mL/kg单次尾静脉给药。收集各组大鼠给药前12h及给药后0~6、7~12、13~24和25~48h各时间段尿液,测定其磁共振氢谱(1HNMR);给药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ALP分别为(306±13)、(294±45)和(207±47)U/L;ALB分别为(28.26±1.07)、(27.34±1.01)和(25.70±0.37)U/L,TP分别为(51.32±3.36)、(50.10±2.36)和(45.76±1.73)g/L,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BUN分别为(6.94±0.49)、(6.69±0.31)和(6.81±0.38)mmol/L,与对照组[(5.90±0.45)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TG分别为(1.13±0.36)、(0.84±0.18)mmol/L,与对照组[(0.57±0.1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尿液^1H NMR的时间轨迹图显示,给药后各给药组大鼠尿液代谢谱均出现先偏离、后回归对照组轨迹的过程。对不同时间段的^1H NMR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给药前各组大鼠尿液代谢图谱无明显差异;给药后0~6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代谢谱能被区分开,其中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代谢谱偏离对照组最远;各给药组尿液中三甲胺(TMA,δ2.70)和二甲基甘氨酸(DMG,δ2.94)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柠檬酸(δ2.54,δ2.66)和α-酮戊二酸(δ2.46,δ3.02)含量下降。给药后7~12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仍可以区分开,各给药组尿液中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尿液中TMA和DMG含量上升。给药后13~48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不能区分,各给药组的代谢谱均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莲必治注射液中其他相关物质的含量与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质水平的变化有关,而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的下降以及三甲胺和二甲基甘氨酸含量的上升提示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肾髓质间渗透压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7.
2种莲必治注射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2种莲必治注射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为探讨其不良反应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种莲必治注射液:莲必治A(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98.7%,其他相关物质1.3%),莲必治B(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49.1%,其他相关物质50.9%)。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莲必治A高剂量组(1600mg/kg)、中剂量组(800mg/kg)、低剂量组(400mg/kg);莲必治B高剂量组(200mg/kg)、中剂量组(100mg/kg)、低剂量组(50mg/kg)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各组动物均按10mL/kg单次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后3h内大鼠的表现;连续收集给药后0~6、7~12、13~18、19~24h各组大鼠尿液,测定尿酮体、尿潜血、尿素氮、尿肌酐、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β2-微球蛋白(β2-MG);给药后24h经心脏采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最后处死大鼠取各脏器称重,计算脏器系数,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莲必治B高剂量组给药后2只大鼠出现抽搐和毛发竖立,30min后恢复正常,其他组大鼠未见异常。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剂量组大鼠尿酮体阳性≥(+2)的大鼠数多于空白对照组,莲必治A高、中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尿潜血阳性≥(+2)的大鼠数多于空白对照组。莲必治A高剂量组大鼠尿素氮含量给药前和给药后7~12h分别为(319±108)mmol/L和(488±13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剂量组肌酐含量,给药前分别为(3338±1534)、(3502±1457)、(3428±1729)、(3305±922)和(3480±870)mol/L,给药后7~12h,分别增加至(6137±1544)、(5847±1319)、(5630±1622)、(5613±1968)和(5218±1496)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莲必治A高、中剂量组的肌酐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326±576)mol/L](P〈0.05);肌酐含量的增加与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间呈剂量相关(r=0.7909)。莲必治A高剂量组ALP含量给药后7~12h为(152±61),高于对照组[(99±37)U/L];莲必治B高剂量组ALP含量给药后7~12h为(143±42U/L),高于给药前[(94±42)U/L]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中剂量组LDH含量给药前分别为(19±7)、(18±11)、(18±8)、(17±5)和(17±10)U/L,给药后0~6h增加至(88±56)、(80±27)、(50±17)、(57±16)和(28±6)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剂量组LDH含量给药后7~12h分别增加至(44±21)、(36±17)、(34±13)和(31±7)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中剂量组的LDH含量给药后0~6h高于相同时间段的空白对照组[(18±10)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与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LDH含量给药后7~12h高于相同时间段的空白对照组[(23±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DH含量增加与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剂量相关(r=0.8990)。莲必治A高、中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0~6h分别为(0.30±0.04)和(0.31±0.04)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7~12h分别为(0.45±0.07)、(0.40±0.18)和(0.37±0.14)U/L;莲必治A高、中、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低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13~18h分别为(0.35±0.09)、(0.31±0.06)、(0.39±0.18)、(0.60±0.09)、(0.57±0.06)和(0.33±0.08)U/L;莲必治A中、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中、低剂量组NAG含量给药后19~24h分别为(0.32±0.03)、(0.39±0.14)、(0.32±0.07)、(0.34±0.05)和(0.29±0.08)U/L;均高于相同时间段的空白对照组[(0.26±.0.05)、(0.22±0.06)、(0.24±0.07)和(0.24±0.0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B高剂量组β2-MG含量给药后19~24h为(1.03±0.45)mg/L,对照组β2-MG含量为(0.54±0.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G和β2-MG增加均与其他相关物质的含量有关(r=0.8749,r=0.9819)。各给药组大鼠血生化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大鼠主要脏器外观、组织病理和脏器系数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莲必治注射液对大鼠的潜在肾毒性与其纯度和剂量有关,相关物质含量高以及给药剂量大均可增加肾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58.
羟基脲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羟基脲(HU)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方法雄性大鼠分别腹腔注射HU×100、200和400mg·kg-1,连续10d。末次给药后分别于d9、d23处死动物。结果停药d9时,200、400mg·kg-1组不活动精子增加明显(P<0.05或P<0.01);停药d23时,各给药组睾丸脏/体比都明显下降(P<0.05或P<0.01);400mg·kg-1组附睾脏/体比下降明显(P<0.05),并且仍然有大量不活动精子(P<0.01);200、400mg·kg-1组精子计数明显减少(P<0.01);随给药浓度增加,各组精子畸形数量增加(P<0.01)。结论雄性大鼠连续10d腹腔注射羟基脲100mg·kg-1以上,对生殖系统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β1b(rhIFN-β1b)对恒河猴的免疫原性及其对疗效的潜在影响.方法:实验分溶剂对照组及rhIFN-β1b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皮下注射1.25%人血清白蛋白0.36mL·kg-1及rhIFN-β1b 4.0×106,1.2×107及3.6×107IU·kg-1,连续90d.血清结合抗体测定采用ELISA法,中和抗体测定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结果:给药3周后,3个给药组动物均出现rhIFN-β1b结合抗体,4周后抗体滴度达最大值,不同剂量组间在结合抗体滴度方面未见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给药3周后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以后抗体滴度逐步升高.停药30d后,中和抗体滴度逐渐降低.结论:恒河猴重复给予rhIFN-β1b后,体内产生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但给药组动物未观察到明显的病理学和生化指标异常,提示该生物制品重复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利用芯片技术观察Z24对人HepG2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处理培养的HepG2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抽提细胞RNA,利用荧光标记ddUTP逆转录制备cDNA探针,与毒理表达谱基因芯片杂交,并对Cy3,Cy5荧光信号做扫描分析.结果:Z24处理实验组细胞呈现凋亡形态;芯片扫描显示在IC20浓度情况下,Z24作用HepG2细胞有15个基因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细胞凋亡通路有关的基因TNFRSF5发生明显上调,与肝功能有关的基因(AKR1C2和INSIG1)发生明显的下调.随Z24浓度的增加,发生改变的基因数增加到244个,其中109个基因发生明显的上调,135个基因发生明显的下调,下调的基因多与细胞增殖调控功能、氨基酸、能量和脂肪代谢有关;而细胞凋亡通路中几个重要关键蛋白(DFFB,CASP6,DR4)的基因明显上调,并且与肝脏有关的基因(INSIG1,PHKA2,HPX)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结论:Z24可以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可能是其产生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毒性作用的靶器官可能是肝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