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0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237篇
耳鼻咽喉   84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80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667篇
内科学   721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65篇
特种医学   1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366篇
综合类   1001篇
预防医学   356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425篇
  4篇
中国医学   375篇
肿瘤学   11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340篇
  2004年   338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993.
为确定自制驱风止痛膏的疗效,对各组大鼠外伤瘀血模型及正常大鼠血液流学的12项指标进行了计算测定,并且对该模型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驱风止痛膏能明显改善大鼠外伤瘀血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能有效地降低大鼠外伤瘀血模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从而达到通经络,化瘀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994.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强啡肽A-(1-13)对小鼠脊髓ir-S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吗啡影响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1.皮下注射吗啡(5mg/kg)可明显增加小鼠脊髓ir-SP浓度。 2.脑室注射强啡肽A-(1-13),以剂量依赖的型式增加小鼠脊髓ir-SP浓度,5μg作用不明显,10μg有明显作用,20μg作用更强,40μg作用与20μg基本一致,达到饱和。 3.强啡肽A-(1-13)与吗啡同时注射,在多数情况下,脊髓ir-SP水平与单独给吗啡或强啡肽A-(1-13)时没有统计学显著差别,但强啡肽A-(1-13)一定剂量时(20μg,40μg)与吗啡配合应用可呈现明显的效应抵消现象。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建立一种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并对EPC多种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应用专门培养基EGM-2培养.观察不同时期细胞增殖情况;在培养7d后行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鉴定及流式细胞检测;应用RT-PCR分析0,4,7d时CD31、CD34、CD45、CD117、CD133、FLK-1、VE-Cad等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诱导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72 h后基本完成贴壁,8~9 d时贴壁70%~80%可进行传代,2~3周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细胞培养7d后DIL-AC-LDL和FITC-UEA-1双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为(90.16±6.77)%,流式细胞检测PE-Flk-1、APC-CD133、FITC-CD34均阳性概率为(1.73±0.27)%.RT-PCR结果显示随时间推移CD34、CD117、CD133的表达量逐渐下降,而CD31、FLK-1、VE-Cad等内皮系标志物的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定向诱导培养可获得较多数量的EPC,以流式细胞检测技术为主,结合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学对EPC进行鉴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胫骨远端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远端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的临床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10年2月我科采用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83例,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经皮微创插入钢板内固定(MIPPO)及有限切开内固定辅助外固定架外固定3种手术方法治疗.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17±6.9)个月,按AOFA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3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手术时间MIPPO组明显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外固定是治疗严重骨折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ORIF可作为低能量损伤的最终治疗方法,MIPPO特别适于不涉及关节面的干骺端粉碎骨折.根据软组织条件和骨折类型,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均可有效避免并发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97.
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远期MRA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远期随访的可行性。方法:应用3D时间飞跃法MRA(3D TOF-MRA)对38例患者用弹簧圈栓塞3年以上的38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扫描,并同期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标准,对MRA图像显示的动脉瘤的残留及载瘤动脉通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8个动脉瘤中,DSA证实稳定33个,复发5个,载瘤动脉通畅36例,闭塞2例;MRA发现动脉瘤稳定32个,复发6个,载瘤动脉通畅34例,闭塞4例。MRA判断动脉瘤残留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6%、92.0%;判断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0.0%、93.0%;判断载瘤动脉是否通畅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4%、100%。结论:3D TOF MRA是长期随访栓塞后颅内动脉瘤的有效、可靠的方法,但需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98.
血浆HSP70在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的关系。方法:运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检测入组患者认知功能,将其分为2组,即认知功能正常组(NCI,n=52)和VCI组(n=129),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组患者血浆HSP70浓度。结果:NCI组和VCI组患者血浆HSP70浓度分别为(11.29±2.66)ng/ml和(19.92±5.9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VCI患者血浆HSP70浓度与MoCA得分呈负相关(r=-0.742,P<0.01);对VCI患者各个认知领域的分值与血浆HSP70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P70水平与患者记忆能力、视空间执行能力和定向能力存在负相关性。结论:血浆HSP70浓度测定有可能作为判断VC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9年9月使用改良PLIF术和传统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使用改良PLIF术62例患者,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使用传统PLIF术30例患者,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改良PLIF组和传统PLIF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6.45±1.25),(6.50±1.26);术后3个月分别为(12.55±2.33),(12.55±2.30);末次随访分别为(13.03±1.90),(13.87±1.56).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与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术前分别为(7.90±1.62),(7.87±1.62);术后3个月分别为(2.54±1.32),(2.53±1.28);末次随访分别为(1.09±0.27),(1.11±0.18);术前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之间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内固定无松动和折断,椎间融合良好.改良组3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1例双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改善不明显,行理疗处理.传统组2例并发脑脊液漏,对症引流治愈.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有差异性,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而住院时间无差异性.结论 改良PLIF术治疗原位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传统PLIF术相同的临床效果,但具有手术损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32例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雷尼替丁治疗,实验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奥美拉唑治疗组显效率65%,明显高于对照组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是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