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疾病,手术治疗是重症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术后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膀胱痉挛是前列腺术后常见并发症,膀胱痉挛是患者术后疼痛和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采取专业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同时可以减轻痉挛的严重程度。前列腺病人术后可因导管气囊的压迫使膀胱颈和尿道水肿、导尿管的长期留置使膀胱三角区发生炎症、血块的堵塞、逼尿肌不稳定及冲洗管等原因引起膀胱痉挛。膀胱痉挛以尿性腹痛、暂时性闭尿、尿道烧灼感和尿淋漓为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02.
毛晓辉  王勃  吴璇 《中国防痨杂志》2011,33(12):794-797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 方法 对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结核内科住院的8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A组为存活组58例,B组为死亡组26例)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程、治疗时的病期、影像学改变、是否正规治疗、有无昏迷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这些变量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就诊时有意识障碍或昏迷的分别为10(10/58)例和19(19/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60,P<0.01),风险比(RR值)为2.658;有脑积液者分别为38(38/58)例和18(18/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6,P<0.01),RR值为4.338;在院外接受过不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分别为8(8/58)例和20(20/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96,P<0.01),RR值为3.551;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者分别为6(6/58)例和15(15/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64,P<0.01),RR值为2.046。上述4项因素均使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风险增高。 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就诊时有昏迷,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脑积液,在院外接受不正规抗结核治疗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高糖对胰岛素诱导的下颌骨成骨细胞葡萄糖摄取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下颌骨成骨细胞,分别予以5.5mmol/L、16.5mmol/L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干预,采用氟-18(F-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测定成骨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GLUT1表达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高糖培养时,成骨细胞的葡萄糖摄取无明显变化,但GLUT1的表达增加35%(P〈0.01),胰岛素的应用对葡萄糖摄取无明显影响,但明显使GLUT1的表达下调33%(P〈0.01)。结论:高糖能够引起成骨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诱导成骨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04.
肺结核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极易与肺部感染、肺癌、肺间质疾病及肺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相混淆,不易鉴别,容易造成误诊[1]。笔者结合2015年10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例表现为雪花样CT扫描征象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探讨其诊治过程和CT扫描征象的变化,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与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案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有自主意愿
进行EML4-ALK基因检测的21例ALK阳性、50例ALK阴性与75例未行ALK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3组患者给予不同
的治疗方法,并对疗效、无疾病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EML4-ALK阳性患者,应用克唑替尼后的PFS
明显延长,其客观缓解率为61.9%,明显高于应用化疗药物之后的客观缓解率。对比与EML4-ALK阴性及未测组的二线治疗方
案,其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也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克唑替尼对EML4-ALK阳性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EML4-ALK基
因重排与否对化疗药物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待产并选择阴道试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2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分娩方式分为再次剖宫产组(121例)及阴道分娩组(107例),收集并比较2组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28例孕妇中,107例顺利完成阴道分娩,成功率为46.93%,且所有孕妇均无子宫破裂发生;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孕妇在年龄、文化程度、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使用催产素、瘢痕厚度、现孕周、新生儿体质量等因素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产前BMI、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瘢痕厚度、新生儿体质量是分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较为安全,对于35岁以下、BMI<30 kg/m2、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超过2年、瘢痕厚度≥3 mm、预计新生儿体质量<2 500 g且行定期产前检查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可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107.
正肺结核是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慢性传染病,虽然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研发,治愈率明显上升,但近年来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HIV感染人群的增多、糖尿病及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等因素,肺结核的控制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给临床带来较大的困难,由于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阳性率低,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等情况。典型的继发性肺结核是以渗出、增殖和坏死为病理基础的,在影像学出现上述特征,以及细菌学证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E-cad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ad在32例结肠黏膜、30例结肠腺瘤、96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cad在32例结肠黏膜中的异常表达为2例(6.25%),在30例结肠腺癌中的异常表达为8例(26.67%),在96例结肠腺癌病例中的异常表达为52例(54.17%),三者间的E-cad异常表达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x~2=25.28,P<0.001)。E-cad在低分化腺癌中的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x~2=13.28,P<0.001)。结肠癌浸润全层病例的E-cad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浸润肌层者(x~2=6.21,P<0.05)。结肠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E-cad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x~2=5.99,P<0.05)。E-cad异常表达率与结肠癌Dukes分期相关(x~2=9.41,P<0.01)。结肠癌呈E-cad异常表达病例的5年生存率远低于E-cad正常表达者(x~2=9.16,P<0.01)。结论:E-cad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E-cad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9.
C-erbB-2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erbB-2在结肠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erbB-2在50例结肠黏膜、125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erbB-2在50例结肠黏膜中的阳性表达为3例(6%),在125例结肠腺癌病例中的表达为60例(48%),两者间的C-erbB-2表达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C-erbB-2的表达与结肠癌中的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肠癌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C-erbB-2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C-erbB-2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C-erbB-2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对亚洲牛带绦虫WD40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学研究.方法 将亚洲牛带绦虫成虫WD40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28a( )中,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用镍离子金属螯合剂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进行免疫学分析.结果 PCR、双酶切及DNA测序结果均表明,pET-28a( )-WD40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 基因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蛋白能识别感染了亚洲牛带绦虫的猪血清和患者血清,表明其具有免疫反应性.结论 亚洲牛带绦虫WD40基因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获得具有免疫学活性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