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91篇 |
免费 | 198篇 |
国内免费 | 9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篇 |
儿科学 | 38篇 |
妇产科学 | 41篇 |
基础医学 | 154篇 |
口腔科学 | 44篇 |
临床医学 | 560篇 |
内科学 | 330篇 |
皮肤病学 | 51篇 |
神经病学 | 87篇 |
特种医学 | 12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302篇 |
综合类 | 1480篇 |
预防医学 | 622篇 |
眼科学 | 94篇 |
药学 | 594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492篇 |
肿瘤学 | 1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125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60篇 |
2016年 | 70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75篇 |
2013年 | 180篇 |
2012年 | 174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166篇 |
2008年 | 155篇 |
2007年 | 188篇 |
2006年 | 194篇 |
2005年 | 196篇 |
2004年 | 172篇 |
2003年 | 189篇 |
2002年 | 161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91篇 |
1999年 | 136篇 |
1998年 | 133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18篇 |
1993年 | 112篇 |
1992年 | 102篇 |
1991年 | 93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37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81.
目的 观察供体同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输注剂量对其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SD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心脏颈部异位移植模型,术毕静脉输注不同剂量ADSCs。实验分组:①对照组,注射等体积3ml 0.9% NaCl;②输注ADSCs,0.1×106/只组;③输注ADSCs,1×106/只组;④输注ADSCs,10×106/只组;每组12只。比较各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检测血清中IL-2和IL-10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6.2±1.2天,输注不同剂量ADSCs (0.1×106/只,1×106/只,10×106/只)各组移植心脏平均存活分别为10.0±1.3天,13.3±2.2天,21.0±4.9天。与对照组比较,输注各组移植心脏存活均得到显著延长(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ADSCs输注组淋巴细胞浸润、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细胞损害均较对照组减轻。与对照组比较,ADSCs输注组大鼠血清中IL-2浓度随着ADSCs浓度增加而逐步降低,且ADSCs 10×106/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L-10浓度呈剂量相关性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供体同系ADSCs,可以延长大鼠颈部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并具有一定剂量依懒性;其中以10×106/只剂量的抗排斥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982.
目的:探讨子宫腺机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6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静脉血中CD3^ 、CD4^ 、CD8^ 的百分率,并计算CD4^ /CD8^ 比值。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CD3^ 、CD4^ 略有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CD8^ 显著上升(P<0.001);CD4^ /CD8^ 比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失调,提示免疫状态异常。 相似文献
983.
总结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 32例外科治疗经验 ,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手术 2 5例 ,行肝癌切除 6例均止血成功 ,术后 1周死于肝功能衰竭 1例 ,1年生存 4例。行缝扎加肝动脉结扎置管 19例 ,死于再出血 2例 ,止血成功 17例 ,死于肝功能衰竭 2例 ,住院死亡 4例。术后经肝动脉置管内化疗 15例 ,1年生存 5例。行保守治疗 7例 ,生存 3个月 1例 ,余病例均于 1周内死于出血性休克 ,肝功能衰竭。住院死亡 6例。手术组病死率低于保守组 (P<0 .0 5 ) ,肝癌切除组 1年生存率大于缝扎置管组 (P<0 .0 5 )。提示 ,对于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缝扎置管是一个实际可操作的选择。术后经肝动脉置管内化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84.
丙烯醛对DNA分子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研究丙烯醛对DNA分子的损伤,探讨丙烯醛的遗传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丙烯醛引起的DNA断裂、DNA交联以及DNA.蛋白质交联;应用液相色谱.电化学法研究丙烯醛致DNA分子产生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结果 丙烯醛可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发生链断裂,但不引起DNA-DNA、DNA-蛋白质交联;丙烯醛与小牛胸腺DNA的体外作用较弱,但在铁离子介导下对DNA的氧化能力增强。可产生一定量的8-OHdG加合物;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醛诱导大鼠肺组织DNA氧化损伤生成少量8-OHdG。结论 丙烯醛具有直接的遗传毒性效应,产生自由基造成DNA氧化损伤是其遗传毒性效应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85.
近年来发生的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表明,坑道在现代军事斗争中仍能发挥保存实力、积极防御的重要作用。而坑道的环境条件以及由于进驻人员和装备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则是影响各类坑道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在调研我军各类地下工事环境卫生标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各类坑道环境卫生标准的研究概况、指标规定和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坑道进驻人员时空气中二氧化碳容许浓度;(2)屯兵坑道环境卫生学要求,包括通风量、微小气候、照度、污染物限值等10项指标;(3)通信机房环境卫生要求,包括微小气候、照度、微波、噪声以及空气污染物限值等9项指标;(4)二炮阵地环境限值,包括微小气候、氧、照度、噪声以及10项空气污染物限值指标。按照有关环境标准执行,将对坑道卫生保障、保护平战时指战员的健康及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6.
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综述了近年来在农药残留分析中应用的一些基于生物学原理的检测技术 ,包括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酶分析技术和活生物体分析技术等。免疫分析法特异、灵敏 ,但农药抗体的制备并非易事 ;生物传感器具有实时、快速的优点 ,但灵敏度和稳定性仍需提高 ;酶分析技术和活生物体分析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 ,可用于急性中毒定性和污染严重的检测。上述技术的共同特点是 ,一般不需大型设备、检测快速、成本低 ,因此 ,在大规模农药残留监测和实时现场检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7.
988.
目的观察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脂联素受体1(adipoR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对1型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A组,7只)和糖尿病造模组(23只)。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共有19只大鼠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B组,10只)和艾塞那肽治疗组(C组,9只)。C组予以艾塞那肽10μg/(kg·d)皮下注射治疗8周。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大鼠肾脏组织Adipo R1和MCP-1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Adipo R1在肾脏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血肌酐、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肾脏指数、肾脏组织Adipo R1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MCP-1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而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经艾塞那肽干预后,C组大鼠血浆脂联素水平较B组显著升高(P<0.05),血脂、血肌酐、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肾脏指数、肾脏组织Adipo R1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MCP-1 mRNA表达较B组显著降低(P<0.05),而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艾塞那肽可能通过上调1型糖尿病大鼠血浆脂联素水平和下调肾脏组织AdipoR1和MCP-1表达,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及减轻肾脏病理损害,产生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89.
Complex segmental femoral fractures are usually not amenable to closed re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a series of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four pins assisted reduc- 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to determin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is closed reduction tech- nique. Between December 2010 and January 2013, 15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egmental femoral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four pins assisted reduction at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 was placed in a supine position on a radiolucent fracture table and a. gentle traction was attempted on the limb. Usu- ally, the proximal fracture segment exhibited the typical deformity of flexion, external rotation, and abduction, the middle segment exhibited adduction and distal fracture segment exhibited flexion. Four Schanz pins were placed percutaneously to fix one cortex and did not penetrate into the me- dullary cavity, and the "T" sharp handles were fixed on the Schanz pins. The fragments were then re- duced by reversing the deforming forces for segmental fractures by two assistants~ And then, the re- duction could be easily achieved and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Radiograph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quality of the reduction and fracture union. Closed reduc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 tients using the four pins technology. All 15 fractures united uneventfully. No patient had a rotational malunion or limb length discrepancy at the time of the last follow-up. Thirteen of the fifteen (86.7%) patients had anatomic reduction and two of them (13.3%) had minor varus alignment of 3° and 5°. Knee stiffness was Observed in 2 patients and no implant failure was observ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mplex segmental femoral fractures With four pins assisted reduction and intramedullary nail fixation techniques can result in excellent reductions and a high union rate. 相似文献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