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病理性近视是仅次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可致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的主要原因,且是50岁以下患者发生CNV的最常见原因。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不仅被广泛用于AMD的治疗,在病理性近视CNV患者中也显示出较好疗效。本文主要就近年来ranibi-zumab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CNV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GBE50(Ginkgo biloba extract 50)对大鼠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65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生理盐水(NS)组、模型+GBE 50组,每只鼠的右眼用于实验。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视神经;其余3个组分离暴露视神经并进行钳夹:模型+NS组和模型+GBE 50组分别于实验前1周每日腹腔注射相应体积NS和0.35%GBE 50(100mg/kg),术后继续给药4周;术后4d,各组随机处死3只大鼠作凋亡RGCs的TUNEL荧光标记;术后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作光镜检查并计数视网膜垂直经线RGCs。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TUNEL阳性RGCs;其余3组均见TUNEL阳性RGCs,但模型+GBE 50组较前两组少。术后4周RGCs数目:模型组(131±10个)、模型+NS组(137±13个)、模型+GBE 50组(198±15个)均少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与模型+N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GBE 50组显著多于模型组和模型+NS组(P〈0.05)。结论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GBE 50能部分抑制大鼠视神经钳夹后RGCs凋亡,具有一定的RGCs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
主要分布于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的黄斑色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光防护作用[1],并能消除色差,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2]。临床研究发现,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降低与多种黄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3,4]。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黄斑病变的几率会随近视的发展而增加,而眼轴延长在近视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然而,近视患者眼轴长度变化与MPOD值的关系尚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我们对一组青年国人近视患者MPOD与眼轴长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2011年1月至3月就诊的73例青年患者1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74只眼,女性36例72只眼,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5.3±7.2)岁。详细询问所有患者病史,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使用H本Topcon8000电脑验光仪进行屈光度检查。IOL-master(1.1版本,德国Carl Zeiss公司)检测眼轴长度[6]。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3种常用全身麻醉药对豚鼠闪光视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方法:使用多功能电生理诊断仪检测麻醉前、麻醉及麻醉后2小时戊巴比妥钠组、氯氨酮组、乙醚组的F-VEP,测量P1波的潜伏期及振幅值。结果:麻醉后豚鼠的F-VEP波形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P1波振幅降低及潜伏期延长;麻醉后2小时各组P1波振幅值提高,潜伏期缩短。结论:F-VEP是客观反映视神经功能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但麻醉药及麻醉深浅度均对F-VEP有影响。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调查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觉相关生存质量(VRQoL)的变化,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AMD患者(AMD组)和非AMD患者(对照组)各88例,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存质量量表(CLVQOL)评估两组患者的VRQoL。计算两组患者CLVQOL总得分以及各维度(远视力、移动和光感维度、调节能力维度、读和精细工作维度、日常生活能力维度)得分,分析其与单眼logMAR视力和双眼平均视力(WMAR)的相关性。结果 AMD组 CLVQOL 总得分均值为(96.18±20.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6.53±12.7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日常生活能力维度外,AMD组其他维度的CLVQOL 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D组CLVQOL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与较佳眼远视力和WMAR相关性均较高,两者相关系数相近。除读和精细工作维度外,较佳眼远视力是影响AMD患者CLVQOL各维度得分和总得分的首要独立因素;WMAR是影响读和精细工作维度得分的首要独立因素。结论 AMD患者VRQoL较低,保存较佳眼视力可能是减少AMD患者VRQoL下降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中药灵杞黄斑颗粒(LQHB)含药血清预处理对氧化应激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不同剂量LQHB含药血清,以过氧化氢(H2O2)(150μmol/L)诱导建立体外人RPE细胞衰老模型,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M)组、模型+空白血清(MB)组、模型+低剂量药物血清(ML)组和模型+高剂量药物血清(MH)组,分别采用MTS法、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RPE细胞的活力和周期,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各组RPE细胞的衰老情况。相关统计分析采用SAS 9.13统计学软件。结果模型组RPE细胞活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LQHB含药血清组细胞活力虽低于正常对照组,但高于模型组。LQHB含药血清组停滞在G1期的RPE细胞较模型组少。模型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活性染色阳性的细胞高达70%,而正常对照组仅占5%,LQHB含药血清组衰老细胞百分比介于两者之间,但不同剂量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 LQHB含药血清对氧化应激诱导的人RPE细胞衰老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黄斑区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变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例(37只眼),分别行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选取中央4环内(约13°),分为黄斑中心凹及其上方、下方、颞侧和鼻侧共5部分,与OCT视网膜厚度分析相对应。结果黄斑各部位视网膜厚度与mf-ERG各波反应密度负相关,与潜伏期呈正相关,且与潜伏期相关程度较高。其中中心凹及其鼻侧、下方与各波的相关性较好。结论mf-ERG与OCT相结合能更好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受损状况,其黄斑区形态与功能改变不完全一致,与部位有关,中心凹及其鼻侧、下方厚度改变对mf-ERG各波影响相对较明显。N1波潜伏期是较好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黄斑颗粒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1只分为给药组、对照组和正常组,光损伤前10d用中药复方黄斑颗粒灌胃,对照组用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光损伤白色荧光灯平均光照强度2800Lux,暗适应24h后,散瞳光照5h后置暗环境饲养,光损伤后继续给药给水,3d后取眼球做石蜡包埋切片,用TUNEL方法进行染色,同时留取眼球进行电镜观察超微形态改变。结果:正常组视网膜结构规整,几乎无TUNEL染色阳性细胞,对照组外核层有大量黄色阳性细胞,结构紊乱,给药组散在少量阳性细胞;电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消失,光感受器外段排列紊乱,外核层有较多的固缩凋亡细胞核,而给药组则散在少量凋亡细胞。结论:中药黄斑颗粒可能通过对抗细胞凋亡而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流图(ERG)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D)复位术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孔源性RD患者73例(73只眼),均进行单次巩膜扣带术,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检测ERG,随访1-5月。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ERG各指标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迟。手术后1月,ERG的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回升,潜伏期在术后均延迟。随复位时间的延长,振幅无明显变化,潜伏期有缩短趋势。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最大反应振幅b/a比值呈增加趋势。术后1月,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振幅可恢复至对照组的58.11%,30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则恢复至对照组的45.89%。结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功能在1-2月内恢复最快且程度较大,视网膜内核层的恢复较光感受器层迅速,视杆系统较视锥系统恢复迅速且较完全,但随复位时间的延长增进缓慢。ERG的不完全的恢复表明视网膜仍存在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60.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65岁以上人群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机制不明,与氧化应激、炎症、自噬等关系密切.干性AMD的病理变化包括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退行性改变、 脂褐素的堆积和drusen形成.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应用,湿性AMD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